文章解析

sòng
jiāng
gōng
zhù
zhī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ān
xíng
jìn
qiān
shān
shuǐ
yóu
dào
tóng
gèng
qīng
měi
wéi
zhuó
shì
yǐn
kuáng
shí
píng
chū
jiā
gōng
chū
guān
huì
wén
chéng
dàn
wǎn
fèng
cháng
péi
jiàn
fāng
jiāng
huá
shěng
tán
guān
diào
tái
guī
ěr
wèi
yīng
liáng
jiàng
yào
shǐ
使
míng
shì
qiān
fèng
qīn
guān
shè
dāng
yǒu
jùn
jiāng
nán
chā
bái
càn
lián
qiáng
wàn
sōu
hóng
zhuāng
zhí
yuè
sān
qiān
zhǐ
簿
shū
huì
xián
niàn
rén
shēng
xíng
ěr

译文

走遍了三吴之地的千山万水,仍然觉得桐庐的景色更加清丽秀美。这里不仅容纳了避世的狂徒严光隐居,太平盛世之时也有你这样的佳公子涌现。年少时便研读律法(《城旦》代刑律),后来又入朝为官,陪侍在君王身边。(江公著)正要在显赫的官署中整肃衣冠、施展抱负,却忽然想起了严子陵的钓台,想要归隐山林,洗净世俗的尘埃。良木不会被大匠遗弃,千里马终需驰骋疆场。选择侍奉双亲的官职,能够到江南地区任职,真是令人欣喜。江上白米万船相连,乐师们穿着红妆奏乐。在公务之余,你也要抽出时间享受生活,念及人生的行乐啊。

逐句剖析

"三吴行尽千山水":走遍了三吴之地的千山万水,

"犹道桐庐更清美":仍然觉得桐庐的景色更加清丽秀美。

"岂惟浊世隐狂奴":这里不仅容纳了避世的狂徒严光隐居,

"时平亦出佳公子":太平盛世之时也有你这样的佳公子涌现。

"初冠惠文读《城旦》":年少时便研读律法(《城旦》代刑律),

"晚入奉常陪剑履":后来又入朝为官,陪侍在君王身边。

"方将华省起弹冠":(江公著)正要在显赫的官署中整肃衣冠、施展抱负,

"忽忆钓台归洗耳":却忽然想起了严子陵的钓台,想要归隐山林,洗净世俗的尘埃。

"未应良木弃大匠":良木不会被大匠遗弃,

"要使名驹试千里":千里马终需驰骋疆场。

"奉亲官舍当有择":选择侍奉双亲的官职,

"得郡江南差可喜":能够到江南地区任职,真是令人欣喜。

"白粲连樯一万艘":江上白米万船相连,

"红妆执乐三千指":乐师们穿着红妆奏乐。

"簿书期会得余闲":在公务之余,你也要抽出时间享受生活,

"亦念人生行乐耳":念及人生的行乐啊。

# 亦念人生行乐耳:自注:二耳义不同,故得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江公著知吉州》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深情厚谊的送别诗,诗人以行遍三吴山水的经历为背景,突出桐庐清美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对比桐庐隐士严光与友人江公著的才华品质,赞美了江公著的学识与高洁。诗中引用“洗耳”典故,表达了对江公著选择远离京城、任职吉州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诗人细腻描绘了吉州的繁荣景象,期望友人在公务之余尽享人生乐趣。全诗语言流畅优美,风格清新自然,既展现了宋代诗歌的抒情性与哲理性,又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歌风格,不仅是一首赞美友情、向往自然的诗作,更是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的深情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江公著知吉州》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苏轼开篇即点题,表达了对桐庐清美自然风光的留恋。随后,他提到桐庐不仅有隐士严光,更有如江公著这样的才子。诗中,苏轼赞赏江公著不愿在京城为官,而选择江南吉州,并描绘了吉州的繁荣景象,希望他能尽享生活乐趣。全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桐庐山水的热爱,更表达了对江公著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忽忆钓台归洗耳。”诗中引用了“洗耳”的典故,既赞美了江公著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对友人选择吉州任职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典故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借景抒情:“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通过描绘桐庐的清美自然风光,以及吉州的繁荣景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吉州的向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岂惟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佳公子。”诗人将桐庐的隐士严光与江公著作对比,突出了江公著的才华和品质,以及他不同于世俗的选择。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长庚《沁园春·寄鹤林》

下一篇:宋·舒坦《宝严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