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者常似静":懒人看似很安静,
"静岂懒者徒":但安静岂是懒人的境界?
"拙则近于直":笨拙接近耿直,
"而直岂拙欤":可耿直怎能等同于笨拙?
"夫子静且直":先生您既静穆又正直,
"雍容时卷舒":像云卷云舒般从容自如。
"嗟我复何为":叹我能有什么品格,
"相得欢有余":与你相交竟如此欢愉。
"我本不违世":我本不想背离世俗,
"而世与我殊":奈何世俗总与我格格不入。
"拙于林间鸠":笨得像林间呆头斑鸠,
"懒于冰底鱼":懒似冰下游不动的鱼。
"人皆笑其狂":旁人都讥笑我癫狂,
"子独怜其愚":只有你怜惜我的痴愚。
"直者有时信":正直者偶尔会被信任,
# 信:一作平。
"静者不终居":静修者终究难守孤独。
"而我懒拙病":而我这一身懒拙顽疾,
"不受砭药除":针药也治不服。
"临行怪酒薄":临别时怪这酒太淡,
"已与别泪俱":其实早混着离别的泪珠。
"后会岂无时":将来怎会没有重逢日,
"遂恐出处疏":只怕你仕途我归隐渐行渐疏。
"惟应故山梦":唯有故乡山水旧梦,
"随子到吾庐":能随你悄悄到我的草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诗人以“懒者”和“静者”开篇,指出懒惰的人常常显得安静,但安静的人并不一定懒惰。同样,笨拙的人接近于直率,但直率的人并不一定笨拙。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第五、六、七、八句:“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嗟我复何为,相得欢有余。”诗人将岑著作比作“夫子”,称赞他既安静又直率,举止从容,进退有度。这种描述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赏。第九、十、十一、十二句:“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拙于林间鸠,懒于冰底鱼。”诗人表达了自己并不想违背世俗,但世俗却与他格格不入。他将自己比作林间的鸠鸟和冰底的鱼,形容自己的笨拙和懒惰。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句:“人皆笑其狂,子独怜其愚。直者有时信,静者不终居。”诗人提到,虽然世人都嘲笑他的狂放,但只有岑著作能够理解他的愚拙。诗人认为,直率的人有时会得到信任,而安静的人也不会永远居于一地。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句:“而我懒拙病,不受砭药除。临行怪酒薄,已与别泪俱。”诗人形容自己的懒惰和笨拙如同一种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在离别之际,诗人感到酒味淡薄,而离别的眼泪却已沾湿衣襟。后四句:“后会岂无时,遂恐出处疏。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与友人还能再次相聚,但又担心彼此的境遇会变得疏远。最后,诗人以梦境为寄托,希望在梦中能够与友人重逢。
下一篇:宋·许月卿《梅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