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夷宫中鹿为马":在秦国望夷宫中有指鹿为马的人,
# 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故址在今陕西泾阳境内。
"秦人半死长城下":大多数秦人因为赋劳役而累死在长城脚下。
# 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不独商山翁":那些逃避当时战乱的人不仅仅有“商山四皓”,
#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这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避时:逃避乱世。时,张本作世。
"亦有桃源种桃者":也有躲在桃花源里种桃的人。
# 桃源:代指桃花源。
"此来种桃经几春":他们逃到那里种桃树,也不知道度过了多少春秋,
#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采花食实枝为薪":年复一年采花吃果把桃枝当作柴火烧。
# 薪:柴火。
"儿孙生长与世隔":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虽有父子无君臣":他们心中只有父子观念而不分君与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渔人泛舟不知这里路途的长短而迷失在桃花源,
# 渔郎漾舟迷远近: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花间相见因相问":在桃花深处与桃源人相遇,彼此惊讶地相互询问。
# 因:张本作惊。
"世上那知古有秦":桃源中人与这世外隔绝,哪知古时曾有秦朝,
# 世上那知古有秦: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二句本自《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知,哪知。那古通“哪”。世上,指渔人。
"山中岂料今为晋":身在山中又怎能预料当时已经是晋代。
# 山中:指桃源中人。
"闻道长安吹战尘":可是桃源人听说长安城里又发生了战乱,
# 吹战尘: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桃花源记》所写是东晋时事,故此概指西汉末年以及西晋频仍的战乱。,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
"春风回首一沾巾":春风中回首往事,还是禁不住悲泪长流沾湿了佩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舜帝已经死去,又岂能再让他得以生还,
# 宁:岂。,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
"天下纷纷经几秦":看天下纷纷扰扰,不知已经过多少如同倾覆暴秦的战乱。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桃源行》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借古喻今题材的诗。它描绘了桃花源这一传统题材,却一反常规,主要以议论展开,洗去传说中的神仙色彩,着眼历史兴亡,展现真实人间世界。诗中体现了对乱世的不满,表达了对“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借此象写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展现出政治家诗作关注现实、立意深刻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用典:“望夷宫中鹿为马”运用了赵高在望夷宫指鹿为马的典故。这一典故高度凝练地展现了秦朝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以典型历史事件揭示秦朝政治的混乱不堪。使诗歌在起始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后文描述桃源人避世的缘由做了有力铺垫,引发读者对秦朝暴政下百姓命运的关注,增强了诗歌对现实批判的力度。对比:将桃源内“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与外界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现实社会相对比。外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闻道长安吹战尘”,尽显混乱与残酷;而桃源中人们生活安宁,没有严苛的等级制度。虚实结合:实写部分为对秦朝暴政和现实社会战乱的描述,如“秦人半死长城下”“闻道长安吹战尘”,这些是真实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虚写则是对桃花源世界的描绘,包括桃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世隔绝的状态等,如“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通过虚写的桃源与实写的现实相互映衬,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借古讽今:诗中开篇以“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通过讲述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以及秦始皇修筑长城致使百姓死伤惨重的史实,描绘出秦朝的暴政与黑暗。这里表面上是在叙述秦朝旧事,实则影射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政治昏暗、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现象。
3. 分段赏析
《桃源行》首句“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运用用典与叙述,以指鹿为马典故,叙述秦朝政治黑暗,百姓因修长城死伤惨重,展现暴政,为下文桃源人避世伏笔。第二句“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叙述引出桃源种桃者避世,与商山翁类比,强调避世普遍性,为桃源故事展开铺垫。第三句“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叙述桃源人生活,种桃多年,以花、果、枝为用,描绘淳朴自然生活,突出与世隔绝。第四句“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议论桃源社会特点,源于陶诗又有创新,指出桃源无封建等级,人人平等,表达对理想社会向往。第五句“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叙述渔郎误入桃源及与桃源人相遇,为双方交流做铺垫,推动故事发展。第六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通过对比双方对时代认知差异,反映桃源与世隔绝之久,突出外界变化大,深化主题。第七句“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叙述桃源人听闻外界战乱反应,借其伤感落泪,表达对乱世厌恶,侧面反映对和平渴望。尾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议论借桃源人之口,感慨尧舜贤君难再,天下历经多次如秦之乱,批判现实,表达对清平政治向往,深化主题。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的《桃源行》作为一篇故事新咏诗,具有独特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区别于晋唐诗歌风格。一方面,注重整体脉络构建,避免对细节的具体描绘;另一方面,以议论贯穿叙述,凭借新颖的语意取胜。它自创新格,以议论为显著特点,对陶渊明诗意进行浓缩,在词句提炼和运思谋篇方面超越前人,极富新意,充分体现了宋诗特色,为宋诗发展增添独特范例。此诗虽无特别突出的名句流传,但整体借独特手法重新演绎桃源故事,以深刻议论引发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为后世诗歌创作在题材创新与表现手法运用上提供了重要借鉴。
#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清士禛《池北偶谈》
# 介甫纯以议论惊空,绝不实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王荆公则单刀直入,不复层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后,故以变化争胜。
清金德瑛《冷庐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