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相去":人有贤愚之分,
# 相去:相差。
"算其间能几":他们中间能差多少呢?
# 几:多少。
"差以毫厘缪千里":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可以说: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之远。
"细思量义利":仔细地想想,义与利是舜与跖的分别,
# 细思量义利:“细思量”二句:《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跖,传说中黄帝时的大盗名。春秋时柳下惠的弟弟是当时有名的大盗,大家也叫他盗跖。细:仔细。
"舜跖之分":为善的就是舜的徒弟,为利的就是跖的徒弟。这两种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孳孳者":他们孳孳不倦地作事情,
# 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等是鸡鸣而起":都鸡鸣即起。
"味甘终易坏":醴的味道甘甜,但它终久容易坏;水没有味道,它就能长久保持本色不变,
# 甘:甘甜。,味:味道。
"岁晚还知":我到了老年还知道一个道理,
# 知:知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交朋友淡如水。
"一饷聚飞蚊":吃一餐饭的时候,聚集一大批飞蚊,
# 一饷聚飞蚊:“一饷”二句:《汉书.中山靖王传》:“夫众煦(吐沫)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折弯)椎。”一饷,一阵。
"其响如雷":它们的响声如雷,
"深自觉、昨非今是":现在想起来觉得:昨天错了,今天对了。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沸水喝,
#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羡安乐窝”三句:《宋史·邵雍传》:“名其居日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脯时酌酒三四瓯,征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安乐窝:指住宅。泰和汤:指酒。邵雍《无名公传》:“性喜饮酒,尝命之日泰和汤。”剧饮,拼命地吃酒。无过,不过分。半醺,即微醺,略带几分酒意。羡:羡慕。
"更剧饮":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
"无过半醺而已":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借对贤愚、义利、君子与小人之交的探讨,展现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与回顾。词中剖析贤愚本质差异虽大却难从表象辨别,阐述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区别,表达对自身过往经历的反思,以及对退隐生活的企慕,展现出其对生命的省悟和坚守自我价值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贤愚、义利、舜之徒与跖之徒、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进行对比,突出差异,揭示本质,如贤愚本质不同但表象易混淆,小人之交的丑恶与君子之交形成反差。引用:引用“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增强对贤愚辨别难度论述的说服力,强调贤愚本质虽迥异但表象区分不易这一观点。直抒胸臆:以“深自觉昨非今是”直接抒发作者对自己过去与小人同路经历的悔恨,袒露内心反思。
3. 分段赏析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上阕中“贤愚之间,相去能有几何?”稼轩似乎要模糊贤愚、正邪的界限了。实则不然,也绝无可能如此。毕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他心中,正邪、贤愚的区分依然清晰明确,截然不同。他想说的是,贤愚之间,本质上虽相距甚远,然而表象却常真假难辨,差异极小。想要精准识别这细微差别,进而洞察其本质上的巨大不同,往往并非易事。后面两句,正是顺着这层意思写就。舜的追随者与跖的追随者,一个重义,一个逐利,本质天差地别,可表象上都是早早起身,勤奋忙碌。所以,要将他们区分开来,着实困难。上阕几句皆为议论,但其中饱含着作者历经世间沧桑后的深沉感慨,富有情感韵味,故而依旧是地道的诗意表达。下阕前三句,把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对比,重点揭露那些结党营私、作威作福,且交情多变、反复无常的小人之交的丑恶本质。紧接着“深自觉昨非今是”一句,流露出作者对自己之前因判断失误,短暂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懊悔之情。这明显主要针对他在浙东再度出仕后的那段经历而言。最后三句以“美”字引领,表达了对退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此时,他已在铅山养老,居于自己的“安乐窝”,所以这三句实际上就是“今是”二字的具体内涵。
4. 作品点评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这首诗是辛弃疾在病榻之上,回溯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他曾投身农民起义,青春年少便步入仕途,一路走来跌宕坎坷,其间既有欢愉时刻,亦不乏悲戚时分。他见证了皇帝、权臣的种种作为,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普通官吏,还结识了众多质朴的农民。丰富的阅历,让他对人性的贤良与愚钝、高尚与卑劣,有了极为深刻的洞察。此词开篇便提到,贤能之人与愚钝之辈,本质上相去甚远,然而表象却往往真假难辨,差异细微。想要精准甄别这毫厘之间的差别,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本词在表意上,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由人生的基本道德原则到它的具体形态,具体体现者,从容地把自己回顾一生所遇的命意纳入其中。上下片之间,意脉似断而实连。另外,作为一首论述抽象哲理和人生原则的作品,本词的语句显得散文化。这些散文化的语句,兼有口语化和陌生化的风味。前者如“算”、“细思量”、“岁晚还知”等的插人,虽然显得有些累赘,但又使词作理思被词人的语气煨热;后者如“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味甘终易坏”等,语感生僻拗口,不够通顺流畅。
近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 此绝笔词也。此为词中理窟。…...稼轩不讲学,不著书,然其议论深得濂、洛之意,于禅宗亦多勘破。朱子勉以“克已复礼”,知其进德不已也。此词上阕言义利君子小人之分,下片即承此而来,体察一“淡”字境,慊然如不足。昨是今非,指德业言,非关进退。与韩平原之际,于此词下片中有一段悔意,极能道出心曲。
近现代现代文献学家、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