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shāo
qīng
·
·
guī
yuè

朝代:宋作者:蔡伸浏览量:3
zi
guī
yuè
yōu
qīn
mèng
duàn
xiāo
hún
shí
jié
zhěn
shàng
bān
bān
zhī
tóu
diǎn
diǎn
rǎn
chéng
qīng
xuè
liáng
duàn
cán
yún
suàn
hèn
wén
jūn
gèng
qiè
lǎo
qíng
huái
怀
chūn
lái
kuàng
wèi
jīn
bié

译文

子规在月夜中悲啼。我从盖着薄被的睡梦中惊醒,这真是令人极度悲伤的时刻。枕头上满是斑斑泪痕,子规在枝头啼叫留下的点点,恰似点点鲜血。雨已停歇,云已消散,一片凄凉景象,想来这离恨、比卓文君当年的感受还要深切。人老了,情怀愈发脆弱,又逢春日,这种滋味,怎能禁受得住离别之苦。

逐句剖析

"子规啼月":子规在月夜中悲啼。

"幽衾梦断":我从盖着薄被的睡梦中惊醒,

"销魂时节":这真是令人极度悲伤的时刻。

"枕上斑斑":枕头上满是斑斑泪痕,

"枝头点点":子规在枝头啼叫留下的点点,

"染成清血":恰似点点鲜血。

"凄凉断雨残云":雨已停歇,云已消散,一片凄凉景象,

"算此恨、":想来这离恨、

"文君更切":比卓文君当年的感受还要深切。

"老去情怀":人老了,情怀愈发脆弱,

"春来况味":又逢春日,这种滋味,

"那禁离别":怎能禁受得住离别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梢青・子规啼月》是宋代蔡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离别相思之苦,通过描绘子规啼月、断雨残云等景象,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离恨。上片借子规啼叫、梦断等情景渲染悲伤氛围;下片将自己的离恨与卓文君相比,感慨年老时更难承受离别滋味。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增强感染力。这首词情感真挚深沉,写景抒情巧妙融合,用典自然贴切,展现了蔡伸在词的创作上善于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的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梢青・子规啼月》为宋代蔡伸所作。目前其具体创作年份暂未明确记载,但从词中“老去情怀”等表述可推断,此词为词人晚年阶段的作品。宋代文人普遍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羁旅情怀,蔡伸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晚年对时光流逝、人生暮年的感慨,借词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离别愁绪的深沉喟叹,反映出当时文人群体共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子规啼月”这一意象,子规啼叫是实写,其声音往往给人带来凄切之感;而“啼月”营造出的月夜氛围,增添了朦胧、孤寂的意味,此为虚。二者结合,强化了凄凉的情感基调。“春景暮年”中,春景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象征着美好与生机;暮年则是词人对自身生命阶段的感慨,为虚。将春景与暮年相联系,春景的美好与暮年的迟暮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相生间,时空交错,凸显出人生易老、时光不再的苍凉感,使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蕴藉。

2. 分段赏析

上片“子规啼月。幽衾梦断,销魂时节”开篇以子规在月下啼叫破题,子规啼叫本就有哀怨之意,加上月夜的烘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幽衾梦断”,写词人在深夜从梦中惊醒,暗示梦境或许与思念之人有关,梦断后的失落与孤寂感油然而生,点明此时正是令人销魂断肠的时刻。“枕上斑斑,枝头点点,染成清血”进一步渲染悲伤,枕上的斑斑泪痕与枝头子规啼出的点点“清血”相呼应,运用比喻,将子规啼血具象化,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因思念而悲痛落泪的情状,强化了离别的哀伤。下片“凄凉断雨残云,算此恨、文君更切”词人以“断雨残云”描绘出一种凄凉、残破的景象,象征着与爱人分离后的情感状态。并将自己的离恨与卓文君相比,卓文君曾经历与司马相如的离别之苦,这里用典,表明自己的离恨比卓文君更为深切,深化了离恨的主题。“老去情怀,春来况味,那禁离别”最后直抒胸臆,感慨自己年老,情怀已不如往昔,在春天这个本应充满生机的季节,却要承受离别的滋味,实在难以禁受。将年老的心境与离别之苦相融合,把词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信笔》

下一篇:宋·方岳《梅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