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鶗鴂":耳边传来几声杜鹃鸟的鸣叫声。
# 鶗鴂: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
"可怜又是":可怜啊,
# 可怜:可叹。
"春归时节":又是春将归去的时候了。
"满院东风":东风布满庭园,
"海棠铺绣":吹落海棠如锦绣铺地,
# 绣:指落花。
"梨花飘雪":吹散梨花如白雪飘飘。
# 雪:指落花。
"丁香露泣残枝":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在哭泣一般,
"算未比、":但也比不上、
# 算未比:算来比不上。
"愁肠寸结":我这般愁肠百结啊。
"自是休文":我就好像沈约一般,
# 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他在宋、齐两朝未被重用,遂郁郁成病。古诗文中常以“沈郎腰”表示因愁而消瘦。
"多情多感":多情善感,
"不干风月":但这和眼前景色却毫无关系。
# 风月:清风与明月。,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抒怀词。介绍了暮春时节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杜鹃悲鸣、海棠铺地、梨花飘雪、丁香泣露的暮春景象,体现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叹惋及仕途失意的愁绪,营造了感伤而清丽的意境,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抑郁与对身世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海棠铺绣,梨花飘雪”,将飘落的海棠比作锦绣铺地,梨花比作雪花纷飞,以艳丽意象写落花,既具画面美感,又暗喻春光消逝的绚烂与短暂。拟人:“丁香露泣残枝”,赋予丁香残枝露珠以“哭泣”的情态,含蓄表达愁绪,自然过渡到抒情。用典:“自是休文,多情多感”,化用南朝沈约因仕途失意而消瘦的典故(“沈约瘦腰”),自比沈约,点明愁绪源于政治失意,而非自然风月,深化主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以明丽景色写暮春,反衬下阕“愁肠寸结”的哀情,倍增伤感。
3. 分段赏析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以杜鹃哀鸣起笔,“鶗鴂”作为春归象征,其短促凄厉的啼声暗合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惊觉。“可怜又是”递进抒情:"可怜”直抒伤春之痛,“又是”暗藏年年伤别的循环怅惘,奠定“惜春—伤己”的情感基调,融节序变迁的客观描述与身世苍凉的主观感喟于一体。“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从听觉转视觉,“满院东风”既写春归推手,又含时光催迫之意。“海棠铺绣”以锦绣喻落花,化哀景为丽景,展现对自然之美的矛盾心态;“梨花飘雪”绘空中飞花,与地面“铺绣”形成立体呼应。红白色彩碰撞、动静结合,构建绚烂而悲怆的“暮春落花图”,乐景哀情的张力鲜明。“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露泣残枝”拟人化丁香,承接上文花事凋零,强化哀愁意象。以“算未比”形成转折,将丁香的具象之泣与内心抽象的“愁肠寸结”对比,凸显愁思深重。“寸结”化用典故,将无形愁绪具象为肠结,增强情感感染力。“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借沈约典故自况,既点出多愁善感的性格,又暗藏仕途失意之愤。“不干风月”表面撇清风月之情,实则以反语强化“风月外有深悲”的张力,在矛盾语气中展现词人既欲保持大丈夫形象、又难掩失意之痛的沉郁心理,结句余韵深长。
4. 作品点评
该词为伤春之作,词面虽写词人感伤暮春将逝,实则哀叹自身年华老去却未得重用。全词用语清丽,将暮春之景描绘得楚楚动人。词末,词人才点明自己如同南朝沈约般日渐消瘦,缘由在于仕途坎坷,而非为风月所困。词人强调“不干风月”,一则为区别于传统伤春词多写男女欢情的俗套,二则为表明自己胸怀大志,不为儿女情长所绊的大丈夫气概,即便未能身居高位,毕生追求亦未改变。
# 作者只不过是有韶光空趔的感伤而已。而其感伤的真正内容重要的是怀抱利器而不受魏,故自:“不干风月”。全词写景精妙,抒情怨而不怒,感情很深挚。
当代作家毕宝魁《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上一篇:宋·朱敦儒《沁园春·七十衰翁》
下一篇:宋·毛幵《满庭芳·五十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