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儿":年轻的村姑们,
"红袖衣":穿着红色袖子的衣裳,
"初发黄梅插稻时":在梅子成熟的时候,下地插秧,
# 初发黄梅:指梅子黄时。梅树早春开花,梅子立夏后熟,梅子黄时正是插秧时节。
"双双女伴随":她们前后相随,结伴而行。
"长歌诗":她们唱着长调的民歌,
# 歌诗:即歌曲,比喻以歌词唱别情。
"短歌诗":也哼着短调的小曲,
"歌里真情恨别离":歌里唱出了她们的真情,唱出了心中的怨恨别离,
"休言伊不知":别说这一片心意他不知。
# 伊:他,指村女的情人。,休言:不要说。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借黄梅时节村姑们插秧劳作、对歌抒怀的江南水乡景象,写出了劳动少女在集体劳作中暗含的离别情思与青春怅惘,以质朴真率的语言表达出“伊人知否”的绵绵情意。
2. 写作手法
渲染:“双双女伴随”,通过农时场景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现了她们劳动中的情谊,还渲染出一种亲热以及热闹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村妇群体劳作场景。身着红色上衣的青年女性群体在梅雨季节结伴进行插秧农事,集体劳动中自然形成的群体互动氛围,既呈现地域农耕文化特色,也展现女性群体的青春活力与情感特质。“结伴劳作”的叙事视角既体现集体协作意识,又折射出特定社会环境下女性心理特征,画面中蕴含的协作关系与交流场景,构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民俗图景。由农耕活动延伸出的山歌吟唱,属于当地常见的文化传承方式。下片:通过民歌文本展现情感叙事。歌词创作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民间歌谣体式,长篇叙事与短章抒情并存,核心内容聚焦青年男女的情感困境。歌词通过复沓咏叹,集中表现恋人分离引发的思念情绪,揭示作品的核心矛盾。结尾“莫道对方不知情”的表述,采用假设性语气暗示情感传递的双向性,表面诉说情感不被感知的苦闷,实则暗含对情感回应缺失的质疑。这种以歌传情的方式,通过韵文形式将个体情感升华为群体经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抒情传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叙述的方式展现村姑们集体插秧的场景,她们在劳作时以对唱山歌的形式传递情感。这种表现手法既反映出她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又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语言表达保持朴实风格,节奏感明显,具有民间歌谣的韵律特征。
上一篇:宋·胡仲弓《雨中看花》
下一篇:宋·苏轼《送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