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强半勒花风":一个春天的大半时间都被那抑制花朵开放的劲风所占据,
"几日园林几树红":短短几天里,园林里能有几棵树还开着红花呢。
"汲汲追攀常恨晚":我急切追逐春光,总恨时光太晚,
"纷纷吹洗忽成空":纷扬的风一吹,繁花转眼就凋零成空。
"行看果下苍苔地":我行走着看到果实坠落在长满青苔的地面上,
# 地:张本作“色”。
"已作人间白发翁":自己已是满头白发的老翁。
"岂惜解鞍留夜饮":怎会吝惜解下马鞍留下彻夜饮酒,
"此身醒醉与谁同":此身或醒或醉能与谁相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此诗通过描绘春末夏初园林花果凋零、苍苔覆地的景象,结合“白发翁”的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孤寂自伤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一春强半勒花风”,“勒”字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仿佛春风刻意抑制百花绽放,此句通过拟人化描写,既暗含诗人对春色易逝的感知,又隐喻人生盛景难驻的无奈。对偶:颔联“汲汲追攀常恨晚,纷纷吹洗忽成空”形成工整对偶。“汲汲追攀”与“纷纷吹洗”均为叠词修饰的动宾结构,描绘出急切追寻与风吹花落的动态场景;“常恨晚”与“忽成空”则以简洁的动补结构,分别对应追寻的遗憾与消逝的猝然,两句词性相对、节奏匀称,既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急促感,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一春强半勒花风,几日园林几树红”,运用“勒花”这一拟人化的技巧,展示了春风如何抑制花朵在暮春时节的盛开。“勒花风”以拟人手法写春风强势催开百花,暗示春光短暂却猛烈;“几日园林几树红”用“几日”“几树”的重复,突出春色转瞬即逝。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喻人生盛景难驻,为后文感慨时光流逝埋下伏笔。“汲汲追攀常恨晚,纷纷吹洗忽成空”,隐喻了人生的追求和迷茫,揭露了美好事物容易消逝的哲学思想。“汲汲追攀”刻画诗人急切追求功业却“恨晚”的焦虑,“纷纷吹洗”以风雨摧残春花的画面,象征理想被现实击碎。两句形成“追求—幻灭”的对比,既表达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悲叹。“行看果下苍苔地,已作人间白发翁”,以果实坠地和白发意象相对照,加强了对生命流逝具象化的表现。“果下苍苔地”描绘果实坠地、苔痕蔓延的衰败之景,与“白发翁”形成强烈反差。诗人由自然衰败联想到自身衰老,以“已作”二字直写时光无情,将“春去”与“发白”交织,深化了韶华易逝的哀愁。“岂惜解鞍留夜饮,此身醒醉与谁同”,表达孤寂情绪,反映了诗人晚年孤芳自赏的心境。“岂惜解鞍”以反问语气掩饰孤寂,表面写疏狂饮酒,实则暗含无人共饮的落寞;“醒醉与谁同”点明知音难觅的悲凉。尾联以酒为媒,将政治失意与“理想凋零”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张舜民《五王庙》
下一篇:宋·苏轼《赠孙莘老七绝(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