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相逢难":在旅途上相遇真是难得,
"为乐常不足":快乐总是显得那么短暂和不足。
"临行挽衫袖":临别之际,我拉着你的衣袖。
"更尝折残菊":还一起采摘了那即将凋零的菊花。
# 尝:曾。
"酒阑不忍去":酒宴将尽,我们却迟迟不忍离去,
"共接一寸烛":共同点亮那一寸长的蜡烛,希望时光能稍作停留。
"留君终无穷":虽然我想留住你,但终究无法改变你归去的命运,
"归驾不免促":你的车驾不得不匆匆启程。
# 驾:车。
"岱宗已在眼":泰山已经近在眼前,
# 岱宗:泰山。下文“天门”为泰山一险要处。《五经通义》:“太山一名岱宗,言王者易姓告成,必于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太山记》:“仰视天门,如从穴中望天窗。”
"一往继前躅":你将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行。
# 前躅:先前的游踪。
"佳人亦何念":此刻的我,心中又怎能不思念那位佳人,
# 佳人:当指顿起妻。
"凄断《阳关曲》":阳关曲中的凄凉情感再次涌上心头。
"天门四十里":据说天门山有四十里长,
"夜看扶桑浴":我曾在那里夜观日出,仿佛看到了扶桑神木在浴火重生。
# 扶桑浴:太阳出浴于扶桑。《淮南子》中说太阳“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是名扶桑”。《山海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此指在泰山极顶看日出。
"回头望彭城":当我回头望向彭城,
# 彭城:今徐州市。
"大海浮一粟":它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故人在其下":你的老朋友我在彭城,
# 故人在其下:你的老朋友我在彭城。其:指彭城。
"尘土相豗蹴":就如一粒飘荡的尘土那样渺小。
# 豗蹴:豗蹴huī cù,豗,撞击;蹴,踢踏。
"惟有黄楼诗":但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你留下的黄楼诗,
# 黄楼诗:顿起有诗记黄楼本末(原诗注)。黄楼,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徐州北决口,七十余日后恢复故道。作为徐州太守的苏东坡受到皇上嘉许,为长治久安,他又修坝一条,并建搂一座,命名黄楼。据五行理论,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千古配《淇澳》":它的价值将流传千古,与淇澳之美相得益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苏轼在诗中直接表达了对顿起的深厚友情和离别的不舍。他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如“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将离别时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动作和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他也通过“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与顿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用典:苏轼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这里的“淇澳”借代《诗经》,与“黄楼诗”相提并论,不仅赞美了顿起的诗才,也表达了对其品德和才华的高度认可。这种运用典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一个“难”字既指人生漂泊的偶然相遇不易,也暗含世事变幻的无奈;“不足”则直抒胸臆,表达对短暂欢愉的遗憾,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基调“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通过“挽衫袖”“折残菊”两个动作细节,刻画出临别时的深情与不舍。“挽袖”是欲留难留的肢体语言,流露不忍分别的缠绵;“折残菊”以残菊象征秋意与时光流逝,暗示聚散如花开花落般无常。苏轼借物寄情,将抽象的离别之痛具象化为可感的意象。“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此句描绘夜宴将尽、续烛长谈的场景。“共接”二字既指物理上共续烛火,亦隐喻心灵相通的默契;“一寸烛”以小见大,暗喻时间流逝的紧迫与惜别的绵长。“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终无穷”与“不免促”形成矛盾对比,凸显挽留之心的无尽与现实的仓促。“归驾”指向友人赴任的职责,暗含宦海身不由己的感慨。“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以泰山(岱宗)象征友人仕途的高远目标。“继前躅”指追随前人足迹,既是对顿起前程的期许,也暗含对自身政治理想的投射。“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佳人”指顿起之妻,以家眷的凄楚反衬离别的普遍性;“阳关曲”化用王维名句,以经典意象强化离别的悲怆。“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此句转写泰山的壮阔景象。“扶桑浴”引用神话中日出的场景,以瑰丽想象烘托泰山观日的恢弘气象,暗喻友人前程如朝阳般光明。“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以“大海浮一粟”比喻回望彭城时的自身渺小感。彭城(徐州)是苏轼任职之地,此句既写地理空间的辽阔,亦隐喻宦海浮沉的孤独与无力。“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尘土”自喻为飘零微尘,“豗蹴”(撞击)则暗指政治环境的倾轧。苏轼以自嘲口吻,对比友人高升与自身困顿的境遇,既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亦流露对仕途坎坷的隐痛,情感复杂而真实。“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末句赞颂友人诗才,将顿起的“黄楼诗”与《诗经·淇奥》并提,喻其文采可传千古。苏轼以“淇澳”借代经典,既抬高顿起的文学地位,亦暗含对自身治水功绩(黄楼)的自矜,收束全诗于对友情与理想的共同期许中。
上一篇:宋·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下一篇:宋·陆游《秋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