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rào
àn
chē
míng
shuǐ
gān
ér
xiāng
zhú
shàng
xiāng
huān
rén
qiè
cāng
jiāng
zhī
shì
jiè
kuān

译文

绕岸车响水即将干涸,水里的鱼儿仍在追逐嬉戏不知灾难将临。没有人带到沧溟大海去,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宽阔。

逐句剖析

"绕岸车鸣水欲干":绕岸车响水即将干涸,

# 干:一作“乾”。

"鱼儿相逐尚相欢":水里的鱼儿仍在追逐嬉戏不知灾难将临。

"无人挈入沧江去":没有人带到沧溟大海去,

# 挈:带,领。

"汝死那知世界宽":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宽阔。

# 世界宽:世界的宽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鱼儿》是北宋王安石的七言绝句,诗中描写岸边车鸣,池水将干,鱼儿却仍相互追逐嬉戏,不知即将面临绝境,也不知广阔世界的模样,体现了对生命局限与未知的思考。此诗简洁中蕴含深意,以鱼儿的无知状态,委婉讽刺世人常局限于狭小认知,同时流露出对生命无知的悲悯,体现了王安石诗歌在质朴中见哲思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鱼儿》为北宋王安石所作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中展现了即将干涸的池塘里,鱼儿却依旧嬉戏追逐。诗人借鱼儿的这一处境,巧妙地影射了世间众人的状态。许多人如同这些鱼儿,局限于自身所处的小环境,对潜在的危机浑然不觉,也未能意识到更广阔世界的存在。诗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勾勒场景,没有过多修饰,却以小见大,让读者从这简单的画面中,深刻感受到对生命的审视与对认知局限的反思。这首诗看似在写鱼,实则意在言人,饱含着对生命局限的叹息和对人们应拓宽认知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鱼儿的形态、动作等特点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把鱼儿游动的姿态比喻成“灵动的丝线”“欢快的精灵”等,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鱼儿的状态。拟人:赋予鱼儿人类的情感、动作或思维,让鱼儿具有人的特点,使诗歌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例如写鱼儿“欢快地嬉戏”“好奇地张望”等,仿佛鱼儿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对比:可以对比不同种类的鱼儿,如大鱼和小鱼、色彩鲜艳的鱼和颜色暗淡的鱼等,通过对比突出各自的特点;也可以对比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如在清澈水中和浑浊水中、在自由环境和受限环境中的表现等,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夸张:对鱼儿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张处理,以强调其独特性或某种情境的极端性。比如形容鱼儿的眼睛“大如铜铃”,或者鱼儿的速度“快如闪电”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动静结合:描写鱼儿静止不动和游动时的不同状态,形成动静对比,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如“鱼儿静静地栖息在水底,突然如箭一般穿梭而去”。象征:鱼儿可以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自由、快乐、生命的活力等,诗人通过对鱼儿的描写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

3. 分段赏析

“绕岸车鸣水欲乾”首句描绘出一幅紧张而压抑的画面。“绕岸车鸣”,点明了环境的嘈杂,车声在池塘岸边环绕作响,给人一种喧嚣之感。“水欲乾”则直接揭示了鱼儿生存环境的严峻,池塘里的水即将干涸,这是一种危机四伏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诗人仅仅用这七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充满压迫感的场景,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鱼儿所处的困境,如同将镜头聚焦在即将干涸的池塘边,为后续鱼儿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鱼儿相逐尚相欢”此句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鱼儿们却依旧相互追逐,欢闹嬉戏。“尚相欢”三个字,生动地刻画出鱼儿的无知与懵懂,它们全然不知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世界中。这一描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让读者在为鱼儿的欢快而感到一丝欣慰的同时,又不禁为它们的命运而担忧,也引发了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无人挈入沧江去”这句诗笔锋一转,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之情。“无人挈入”表明没有人能够将鱼儿带到广阔的沧江,让它们摆脱眼前的困境。“沧江”在这里象征着自由、广阔的天地,是鱼儿理想的生存之所,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鱼儿只能被困在这即将干涸的池塘中,无人拯救。诗人在此处或许也暗指世间许多人,如同这些鱼儿一样,处于困境却无人伸出援手,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个体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汝死那知世界宽”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主题。“汝死”再次强调了鱼儿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而“那知世界宽”则进一步揭示了鱼儿的悲哀之处,它们至死都不知道外面还有如此广阔的世界。这不仅是对鱼儿无知的叹息,更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许多人也常常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无法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与多元,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诗人通过对鱼儿命运的描写,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局限和生命意义的深度反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精巧,借鱼的境遇,生动揭示生命局限与认知狭隘,以小见大,警醒世人突破局限,拓宽视野,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毛滂《调笑》

下一篇:宋·胡仲弓《竹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