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胡犯金阙":强大的胡人侵犯了朝廷的宫殿,
"驻跸大江南":皇帝的车驾暂时停驻在大江南岸。
"二帝双魂杳":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走后生死不明、音信全无,
# 二:一作“一”。
"孤臣百战酣":我这孤立无援的臣子却在战场上全力奋战。
"兵威空朔漠":军队的威严曾震慑北方沙漠,但目前只是在那里徒劳无功,
"法力仗瞿昙":在战争之外,也只能依靠佛祖的力量来寻求一些助力。
# 瞿昙:佛家语。梵语“释迦”的音译。
"恢复山河日":等到收复国家山河的那一天,
"捐躯分亦甘":即使让我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也觉得这是我应尽的本分,心甘情愿。
# 分:本分;分内的事。
南宋初抗金名将
岳飞(1103~1142),南宋将领。字鹏举,谥武穆,后追谥忠武,湖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所率“岳家军”以军纪严明、骁勇善战著称。因反对宋金议和,遭宋高宗、秦桧忌惮,被解除兵权后遭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的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文辞刚劲。其早期喜欢在途中即兴写一些题壁、题记或诗赋。其能文且善墨,在词风和书法上都受到了豪放派苏轼的影响,遒劲洒脱。代表作品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满江红》。著有《岳武穆遗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题壁诗。诗歌描绘了强胡侵犯金阙,皇帝驻跸江南,二帝蒙尘杳无音讯的国难场景,展现诗人作为孤臣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姿态。诗人表明凭借兵威震慑朔漠,也借助佛法之力,表达了自己渴望恢复山河,即便捐躯也心甘情愿的坚定决心,成功塑造出忠烈英勇的士大夫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整首诗情感表达直接,如尾联“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直接表明诗人岳飞渴望恢复山河,即便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壮志豪情,毫无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爱国之情和坚定决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简洁有力地交代了时代背景,“强胡”点明了入侵的金人,“犯金阙”突出了敌人对宋朝都城的侵犯,致使皇帝不得不将车驾暂驻大江南岸,此联将国家遭受的危难直白地展现出来,奠定了全诗沉痛悲愤的基调。颔联“二帝双魂杳,孤臣百战酣”,“二帝双魂杳”写出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后生死未卜、音信全无,饱含着诗人对帝王命运的痛惜和对国家沦陷的悲叹,“孤臣百战酣”则刻画了诗人作为孤立无援的臣子,在战场上奋勇厮杀、毫不退缩的英勇形象,“孤臣”与“二帝”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孤胆忠心。颈联“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兵威空朔漠”表明诗人期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慑北方沙漠地区的敌人,展现出对军队实力的自信和克敌制胜的决心,“法力仗瞿昙”则表示在战争之外,也借助佛法的力量,体现出诗人在艰难局势下多方面寻求助力的思考。尾联“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直抒胸臆,将诗人的爱国情怀推向高潮,坚定地表达了只要能实现恢复山河的目标,即使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壮志豪情,这一豪言壮语尽显诗人的忠诚与担当,使一位忠烈之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凝练刚劲的语言,彰显岳飞矢志报国的赤忱。格律严谨精妙,“兵威空朔漠”对“法力仗瞿昙”,工稳规整间,尽显五言律诗的韵律韵味。末句“捐躯分亦甘”恰似爱国精神的生动注脚,成为后世铭记其忠勇的鲜明标识,影响绵远悠长。
上一篇:宋·叶茵《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
下一篇:宋·叶绍翁《嘉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