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chóng
shān
·
·
zuó
hán
qióng
zhù
míng

朝代:宋作者:岳飞浏览量:2
zuó
hán
qióng
zhù
míng
jīng
huí
qiān
mèng
sān
gēng
lái
rào
jiē
xíng
rén
qiāo
qiāo
lián
wài
yuè
lóng
míng
bái
shǒu
wèi
gōng
míng
jiù
shān
sōng
zhú
lǎo
guī
chéng
jiāng
xīn
shì
yáo
qín
zhī
yīn
shǎo
xián
duàn
yǒu
shuí
tīng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时,已是三更时分。站起身,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逐句剖析

"昨夜寒蛩不住鸣":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

# 寒蛩:秋天的蟋蟀。

"惊回千里梦":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

# 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已三更":被惊醒时,已是三更时分。

#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起来独自绕阶行":站起身,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

"人悄悄":四周静悄悄,

"帘外月胧明":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 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白首为功名":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

#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旧山松竹老":家山松竹苍然老,

# 旧山:家乡的山。

"阻归程":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

# 瑶琴:饰以美玉的琴。,付:付与。

"知音少":可高山流水知音稀,

# 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弦断有谁听":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创作的一首爱国词,词作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寂与愤懑情怀。上片描绘秋夜场景,寒蛩鸣叫惊醒了词人的千里梦,三更起身独自在寂静的月下徘徊。下片作者感慨自己白首未成收复功业,故乡难归,知音难觅。全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寒蛩、月色等意象营造出沉郁悲凉的氛围。语言含蓄凝练,情感深沉哀婉。此词不同于岳飞其他豪放激越的作品,以婉约深沉的笔触,真实展现了英雄的忠诚、失落与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初抗金名将

岳飞(1103~1142),南宋将领。字鹏举,谥武穆,后追谥忠武,湖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所率“岳家军”以军纪严明、骁勇善战著称。因反对宋金议和,遭宋高宗、秦桧忌惮,被解除兵权后遭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的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文辞刚劲。其早期喜欢在途中即兴写一些题壁、题记或诗赋。其能文且善墨,在词风和书法上都受到了豪放派苏轼的影响,遒劲洒脱。代表作品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满江红》。著有《岳武穆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小重山》是岳飞在元帅帐中、夜深人静之际抒发内心苦闷之作。他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坚信抗金事业终将成功,并已取得诸多重大战役的胜利。然此时正值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力主与金议和,颁布“不可动兵”的命令,使岳飞不得不停止进军,陷入无法抗命的痛苦境地。 岳飞自北宋宣和四年(1122)参军,曾在抗金名将宗泽麾下英勇作战,升为秉义郎,自此矢志投身抗金战场。至绍兴六、七年(1136–1137),他率军连战连捷,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建立起西起川陕、东至淮北的抗金防线,正筹划北伐收复中原、灭金复国。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宋高宗为避免金国归还被掳的前皇帝钦宗、以稳固自身皇位,起用主和派首领秦桧为相,大肆打压抗战力量。主战大臣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先后被罢黜、除籍、编管甚至杀害。对岳飞,秦桧一时未敢加害,却严令其停止进兵,不得再战金军。抗金复国的有利形势濒临夭折。 《小重山》正写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之下,词中情感真挚深沉,凝聚了岳飞对妥协派的愤慨、对功败垂成的痛惜、以及身为臣子却受制于朝命的无奈。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位忠臣壮志难酬、郁结难释的深重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词中描写了词人三更不寐,绕阶独行、心事难诉的场景,抒发了壮志未酬、年华空老的悲愤之情,表达了抗金理想受阻、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2. 写作手法

正衬:“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周围静寂、月色朦胧的环境,与词人心中难平的忧愤相互映衬,更显孤独与忧思的沉重。比喻:“旧山松竹老”,​​以故乡松竹苍老喻中原父老在金人统治下的煎熬,暗示南渡日久、归期无望。将故土沦丧之痛具象化,深化对投降派阻挠复国的愤懑。用典:“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比兴:“昨夜寒蛩不住鸣”,以秋夜寒蛩惊梦起兴,引出"千里梦"即收复中原之志破灭的愤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寓情于景:词中“寒蛩不住鸣”“帘外月胧明”等句,寒蛩之声与冷月之光皆为秋夜实景,却承载着作者的忧国情怀与孤苦之情,情景交融,层次丰富。

3. 分段赏析

上阕侧重描绘景象。“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夜秋虫不歇,声声入耳,使词人从梦中惊醒。梦中,他仿佛身处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情景,而此时夜已深沉,三更时分。一个“寒蛩”点出了秋意凄清。时局动荡,山河破碎,词人忧思日甚,而秋夜鸣虫不息,更触动了他心中的哀痛与焦灼,仿佛在催促着那尚未完成的北伐大业。“惊”字写出词人因虫声而彻夜难眠的苦楚。“千里”则隐约点出梦回故园及中原旧地,说明词人即使在梦中也不忘光复国土之志。这几句通过对梦醒之因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国家战局与兴亡安危。“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梦断之后,心事难平,词人便起身在台阶前独自徘徊。夜色寂静,众人皆眠,唯有一轮朦胧的明月洒下冷清的光辉。秋夜的冷月与万籁俱寂的环境交相映衬,突显了词人孤独清醒、不被理解的心境。“独自”二字写尽了满腔忧愤而无人倾诉的寂寞。“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作结,强化了作者因国事难眠的孤寂之感。上片语言简练平实,却深含情感,以朴实无华的叙述道尽了词人面对现实困局时的无奈与痛苦,真实展现了其一腔赤诚与身处乱世的精神负荷。下阕转而倾吐情怀。“白首为功名”写出词人终生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坚守信念,初心不改。“旧山松竹老”以松竹象征中原人民,历经战乱仍坚强不屈,盼望重归故国,然而时光流逝,他们已日渐衰老,寓示着南渡时间的久长与收复希望的渺茫。“阻归程”揭示主和派的妥协政策使中原难以收复,词人也因此无法归乡,其中心悲愤溢于言表。如今华发早生,数十年的奔走与奋斗,全为驱逐敌寇、复我山河。词人殚精竭虑,几度耗尽心力,所图者只为早日回归故土,完成北伐大计。然而志未酬、梦难圆,故乡的山川草木也已日益衰败,结果却迎来一纸议和、北望徒劳。词人壮志难酬,忧愤无以自解。当此之时,朝廷昏庸,赵构与秦桧谋求苟安,对北伐志士百般压制,徽、钦二帝仍在北地而不图迎回,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既不能立功收复山河,尚盼老来归隐故里,然故土已失,归路难觅。“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人欲以琴音寄托满腔心事,奈何世无知音,即便弹断琴弦,也无人倾听。此处化用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寄寓作者满腹忧思无处诉说的孤苦,抒发了孤立无援、忠言难被采纳的悲哀。词人主张抗金,意欲恢复中原,却身处妥协当道、忠良被压的局势,感国运飘摇而心情沉痛,写尽一位报国志士内心的苦闷与深沉悲愤。

4. 作品点评

在写作手法上,这首《小重山》与《满江红·怒发冲冠》有所不同。《满江红》多用赋体,直抒胸臆,气势磅礴,洋溢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情与英勇斗志;而《小重山》则侧重于比喻的运用,委婉曲折地表达内心情感,含蓄而有层次,抑扬顿挫,情景交融,展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尽管篇幅短小,这首词却含蓄隽永、清丽婉转,借景抒情,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苦闷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小重山》在风格上较为含蓄婉约,与《满江红》的慷慨激昂形成对比,但二者在思想内容上却有内在的一致性。《满江红》表达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决心;《小重山》则寄托了对“和议”的不满与对投降主义的反对。两首词的主题实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岳飞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妥协投降、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坚定立场与深厚情感之中。由于写作时间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两者在情调和风格上的差异也就顺理成章。这首《小重山》多用比喻,曲折细腻地传达内心情感,语言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全词篇幅虽短,却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

# 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词,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

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卷七引《古今词话》

# 苍凉悲壮中亦复风流儒雅。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一种激昂忠愤之气,读之使人慷慨。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近代龙榆生《唐五代宋词选》

# 岳鹏举《满江红》,悲愤之怀,壮烈之志,和盘托出,绝无隐蓄,此不关乎寄托也。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陈藏一《话腴》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斯言得之。故求寄托于词中者,当在此而不在彼。岳鹏举《满江红》词一阕,非不慷慨激昂,可歌可泣。顾其耐人寻味之程度,殊不若其《小重山》也,故从词之本身论,则以《小重山》为高格。

近代詹安泰《词学讲义》

#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近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沈祖棻《宋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田家》

下一篇: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