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yán
huā
huà
chéng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yán
huā
huà
chéng
mìng
lián
shēng
píng
gēn
yáng
liǔ
shuí
jiào
guǎn
sòng
yíng
yún
sàn
yuè
kuī
yíng
hǎi
shí
làn
jīn
qíng
yuān
yāng
zhī
yǐng
jiāng
nán
àn
cháng
duàn
shēng

译文

如花容颜难以用画笔呈现。命运就像那薄薄的树叶,脆弱而可怜。浮萍本就无根无蒂,随风飘荡,杨柳的枝叶又怎能控制风的吹拂和离别呢?云彩聚了又散,月亮圆了又缺。就算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古今之间那份深沉的情感。鸳鸯本是成双成对的,如今却只剩下一只孤独的在江南的岸边徘徊,尤其是在夜雨敲打枯荷的凄凉之声中,更是让人肝肠寸断。

逐句剖析

"颜色如花画不成":如花容颜难以用画笔呈现。

"命如叶薄可怜生":命运就像那薄薄的树叶,脆弱而可怜。

"浮萍自合无根蒂":浮萍本就无根无蒂,随风飘荡,

# 自合:自该,本该。

"杨柳谁教管送迎":杨柳的枝叶又怎能控制风的吹拂和离别呢?

"云聚散":云彩聚了又散,

"月亏盈":月亮圆了又缺。

"海枯石烂古今情":就算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古今之间那份深沉的情感。

"鸳鸯只影江南岸":鸳鸯本是成双成对的,如今却只剩下一只孤独的在江南的岸边徘徊,

# 只影:指孤独无偶。

"肠断枯荷夜雨声":尤其是在夜雨敲打枯荷的凄凉之声中,更是让人肝肠寸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颜色如花画不成》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作。此词以比喻见长,通过“如花”“浮萍”“杨柳”等系列意象,将薄命女子的容颜与身世化作可感画面。上片以逆笔勾勒红颜易逝的哀婉,下片借云月变迁映衬情意永恒,结句“枯荷夜雨”以凄清物象收束全篇,使飘零之痛与坚贞之情在简淡笔墨中交织。全篇善用自然物象点染人生际遇,在婉丽辞藻间透出深沉悲慨,展现了元好问以景传情的独特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薄命女子的鹧鸪天词。以如花容颜与浮萍命运作比,通过云月变迁的意象,道出红颜薄命却情深不渝的哀愁。夜雨枯荷的结尾更添凄楚,将女子飘零身世与坚贞情感融于简淡笔墨中。

2. 写作手法

比喻:“命如叶薄可怜生”以秋叶之薄喻命运脆弱、“身如浮萍”以浮萍无根喻漂泊无依、“杨柳作比”以杨柳的离别与迎来特性喻妓女身世,连续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薄命”概念具象化。借景抒情:结句“肠断枯荷夜雨声”以夜雨击打枯荷的凄凉景象,烘托出人物“鸳鸯只影”的断肠之痛。

3. 分段赏析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开篇以“如花”极写女子容貌之美,“画不成”三字别具匠心,既暗示其美超出画工技艺,又暗含“画饼充饥”的无奈。转笔用“叶薄”喻命运,秋叶飘零之态跃然纸上。“可怜生”的感叹中,“生”字作语助,使哀婉之情更显绵长。“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浮萍之喻精妙绝伦,“无根蒂”三字写尽身如转蓬的漂泊感,而“自合”二字表面认命,内里却暗藏愤懑。杨柳之喻尤为深刻,既取“折柳送别”之意,又暗用“章台柳”典故,将妓女身世写得含蓄而痛切。“谁教”一问,既是控诉,更是觉醒。“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过片以自然现象起兴。云月变幻反衬情意永恒,“海枯石烂”化用典故,将个人悲情升华为亘古长存的挚情。短促的三字句与绵长的七字句交错,形成声情跌宕。“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结句意象密度惊人。“鸳鸯只影”是视觉的孤独,“江南岸”拓展空间维度;“枯荷夜雨”是听觉的凄楚,“肠断”直抒心灵震颤。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在此被点化为更凄厉的意境,雨打残荷的声响成为薄命人心碎的具象化表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善用比喻,将抽象的“薄命”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其艺术特色。词中“鸳鸯只影江南岸”等句,暗示创作于南渡后金朝垂危之际,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思与身世飘零之感。“海枯石烂古今情”正是这种深沉情感的写照。解读此词,需透过表层意象把握其深层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恽《浣溪沙·送王子勉都运关中》

下一篇:元·王哲《黄莺儿·堪嗟浮世如何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