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gāo
lóu
shāng
xiàn
běi
shā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shāng
shān
yuǎn
lái
quǎn
jìng
chái
fēi
dōng
jiā
huān
yǐn
jiāng
cuì
西
jiā
liú
宿
kuí
féi
jué
chóng
lái
yuán
zǒng
wàng
fēng
làng
jìng
ān
guī
yún
shān
qiú
shì
lín
quán
yòu
fēi
rèn
nián
nián
huò
fàn

译文

商于古道,山峦阻隔,来往的客人稀少。鸡犬声都已沉寂,柴门紧闭。东家欢快地宴饮,姜芽脆嫩可口,西家热情地留宿,芋魁肥大鲜美。再次来到此地,与猿猴和仙鹤相伴,都已忘却了世间的机巧。在人生的风浪中漂泊,究竟何处才是安身之所。云山不会去评判我的是非对错,林泉也不会指责我的行为。任凭岁月流转,我愿年年以粗茶淡饭为食,以芰荷制成的衣服为衣。

逐句剖析

"商于路":商于古道,

"山远客来稀":山峦阻隔,来往的客人稀少。

"鸡犬静柴扉":鸡犬声都已沉寂,柴门紧闭。

"东家欢饮姜芽脆":东家欢快地宴饮,姜芽脆嫩可口,

"西家留宿芋魁肥":西家热情地留宿,芋魁肥大鲜美。

"觉重来":再次来到此地,

"猿与鹤":与猿猴和仙鹤相伴,

"总忘机":都已忘却了世间的机巧。

"风浪里":在人生的风浪中漂泊,

"竟安归":究竟何处才是安身之所。

"云山既不求吾是":云山不会去评判我的是非对错,

"林泉又不责吾非":林泉也不会指责我的行为。

"任年年":任凭岁月流转,

"藜藿饭":我愿年年以粗茶淡饭为食,

"芰荷衣":以芰荷制成的衣服为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最高楼商于鲁县北山》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商于古道山居的清幽之景,上阕写山远客稀、鸡犬静扉,东家欢饮、西家留宿,尽显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淳朴;下阕则抒发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超脱尘世的心境,云山不求吾是,林泉不责吾非,甘愿年年食藜藿、衣芰荷。全词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情景交融与意象凝练,展现了词人高洁的品格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商于路,山远客来稀。”此句点明地点为商于路,描绘出此地山峦阻隔、偏远荒僻的景象,正因如此,来往的客人极为稀少。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远离尘世喧嚣的基调,让读者初步感受到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鸡犬静柴扉。”进一步渲染山居的宁静氛围,鸡犬之声都已沉寂,柴门紧闭。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静谧,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体现出词人对这种平淡生活的欣赏。“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生活中的邻里情谊。东家以脆嫩的姜芽热情款待客人,西家则用肥美的芋魁留宿他人。简单的生活场景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真诚,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温暖与和谐,让词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词人觉得自己再次来到此地,与山中的猿猴和仙鹤相处,都已忘却了世间的机巧与心机。猿鹤作为自然中的灵物,它们没有世俗的算计和烦恼,词人以它们为伴,也融入了这份自然与纯真,表达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风浪里,竟安归。”“风浪”象征着尘世的动荡与不安,词人感慨在人生的风浪中漂泊,最终竟不知何处才是安身之所。此句流露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进一步强调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安稳是难能可贵的,也暗示了词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归宿的心境。“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这两句是词人内心感悟的深刻表达。云山不会去评判词人的是非对错,林泉也不会指责他的行为。云山和林泉代表着自然,自然以一种包容、豁达的姿态接纳词人,让词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由与安宁,体现出词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从自然中获得的精神慰藉。“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最后三句表明词人的心志,他愿意年年以粗茶淡饭为食,以芰荷制成的衣服为衣。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展现出词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更凸显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选择,体现出他高洁的品格和超脱尘世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嬉春体四绝》

下一篇:元·赵孟頫《次韵端父和鲜于伯几所寄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