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漫山":漫山遍野的桃树李树,
"风日暖、":风和日丽,暖意融融、
"朝来开彻":清晨时分花朵已然全然绽放。
"东溪上、":东边的溪水之上、
"落花流水":落花随着流水漂荡,
"暮春三月":正是暮春三月的时节。
"一片花飞春意减":一片花瓣飘落,春意便消减了一分,
"有花堪折君须折":有能采摘的花朵时,你可要及时去采摘。
"恨百年、":可恨这百年光阴里、
"春事短长亭":美好的春光如同长亭短亭边的相聚,
"匆匆别":总是在匆匆离别中流逝。
"金缕唱":唱着《金缕衣》的曲调,
"金蕉拍":拍打着金蕉叶形状的酒杯,
"休直待":不要一直等到,
"芳华歇":美好的年华消逝殆尽。
"到绿阴青子":待到绿树成荫、青色果实挂满枝头之时,
"只供愁绝":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愁绪之中。
"坐上常看尊有酒":宴席之上常能看到酒杯里盛满美酒,
"镜中莫管头如雪":镜子中即便头发如白雪般斑白也不必在意。
"料醉来、":料想自己醉后、
"人说次公狂":旁人会说我像次公那样狂放不羁,
"从渠说":就让他们随意去说吧。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暮春景致抒情的豪放词。描述了桃李盛放又落花流水的春景变化,及宴饮行乐场景,表达了对春光短暂、人生易老的感慨,和珍惜当下、不拘世俗眼光的旷达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桃李漫山,风日暖、朝来开彻”句中既描写暮春时节桃李绽放的磅礴气势,又能捕捉到晨光中花朵达到盛放顶点的细腻瞬间,在对比中凸显出春光的温暖与生命的饱满。用典:“料醉来、人说次公狂,从渠说”句巧用了汉代盖宽饶(字次公)的典故:据《汉书・盖宽饶传》记载,盖宽饶为人刚正不阿,常因直言进谏触犯权贵,时人或视其行为狂放不羁。将自我代入典故情境,描写了醉饮场景,又暗含对世事的讽喻。起兴:“桃李漫山”一句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或点明主旨,而是先以“桃李漫山”的景象起笔,漫山遍野的桃树李树,或含苞待放,或繁花似锦,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这一景象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作为“起兴”的媒介,通过桃李盛开的蓬勃、绚烂之感,引出后文的内容。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起笔,“桃李漫山,风日暖、朝来开彻”描绘出暮春时节,漫山桃李在暖阳中盛放的景象,紧接着“东溪上、落花流水”转向流水落花,点出暮春三月的时令特征。“一片花飞春意减,有花堪折君须折”由花落春减的景象,自然引出珍惜当下的感慨。“恨百年、春事短长亭,匆匆别”则将春事短暂与人生离别相连,借春之易逝写别之匆匆,暗含对时光与离别的怅惘。下片转入抒情与劝诫,“金缕唱,金蕉拍,休直待,芳华歇”以宴饮作乐的场景,劝人莫等美好年华消逝。“到绿阴青子,只供愁绝”预想花落后只剩绿叶青果的景象,突出错失春光的遗憾。“坐上常看尊有酒,镜中莫管头如雪”则直抒胸臆,主张珍惜眼前的宴饮之乐,不必在意年华老去。结尾“料醉来、人说次公狂,从渠说”以豁达之语收束,即便被人说狂放,也坦然处之,强化了珍惜当下、不拘俗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