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áng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qiān
nián
yuè
kòng
hóu
jīn
shén
zhōu
jiàn
chén
wèi
cāo
qín
gǎn
shuāi
gèng
tóng
niǎn
mèng
qiū
qīn
chéng
tóu
jiàng
lùn
zhēng
zhōng
láng
dài
jīn
jiù
tiān
gōng
wèn
fān
hāo
lái
dān
guǒ
xīn

译文

千年的大好河山被控制了咽喉胸襟,一日之间神州大地变为荒野遭蹂躏。听到操鼓弹琴声我便涕泪交流洒不停,更需在梦中追忆同乘辇车、共拥秋衾的往昔时光。看那城头上占领者驱赶工匠夯筑土工,看那家园中中郎校尉在搜刮财金。看那家园中中郎校尉在搜刮财金,让宫殿阶前长满蓬蒿你安的什么心?

逐句剖析

"千年河岳控喉襟":千年的大好河山被控制了咽喉胸襟,

# 喉襟:如人的咽喉、衣的袜带,极言部位之重要。控喉裱,指洛阳前向嵩岳,后背大河,形势险峻。,河岳:黄河与中岳嵩山。

"一日神州见陆沉":一日之间神州大地变为荒野遭蹂躏。

"已为操琴感衰涕":听到操鼓弹琴声我便涕泪交流洒不停,

"更须同辇梦秋衾":更需在梦中追忆同乘辇车、共拥秋衾的往昔时光。

# 同辇:太子车饰。

"城头大匠论蒸土":看那城头上占领者驱赶工匠夯筑土工,

"地底中郎待摸金":看那家园中中郎校尉在搜刮财金。

"拟就天公问翻覆":看那家园中中郎校尉在搜刮财金,

# 翻覆:治乱。

"蒿莱丹碧果何心":让宫殿阶前长满蓬蒿你安的什么心?

# 丹碧:丹堰碧殿的简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阳》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金亡后十年,诗人重到洛阳之时,通过描写战乱后洛阳的景象,抒发了亡国之痛与对故国的悲凉思恋。诗中,首联将洛阳千年作为河岳咽喉的重要地位与一日之间神州陆沉的剧变对比,凸显战乱带来的巨大冲击;颔联以“操琴感衰涕”“同辇梦秋衾”,借个人的悲伤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表达深沉的故国之思;颈联“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写战后洛阳城头工匠讨论用土修筑工事,地底仿佛有中郎等待摸金,体现战乱后的残破与凄凉;尾联“拟就天公问翻覆,蒿莱丹碧果何心”,向老天质问世事翻覆,草木与丹青究竟为何,传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洛阳》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诗作。金兴定六年(1222年),洛阳被升格为中京,定府名为金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这座城池被蒙古军队攻破。蒙古太宗十六年,元好问再次来到洛阳时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日神州见陆沉”,将洛阳千年以来作为河岳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一朝之间国土沉沦的剧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毁灭性冲击,字里行间满是对局势骤变的震惊与悲叹。颔联“已为操琴感衰涕,更须同辇梦秋衾”,借“操琴”时因衰颓而落泪、“同辇”梦秋衾的场景,以个人的具体行为和梦境,含蓄表达对往昔太平岁月的怀念与对故国沦亡的哀痛,情感细腻而深沉。颈联“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描绘战后洛阳城头工匠讨论用土修筑工事的现实场景,以及地底仿佛有中郎等待“摸金”(暗指盗墓)的凄凉画面,从城上到地下,展现出战乱后城池的残破与荒芜,暗含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尾联“拟就天公问翻覆,蒿莱丹碧果何心”,诗人直抒胸臆,想向老天质问世事为何如此翻覆无常,草木(蒿莱)与丹青(指建筑彩绘)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意,在荒芜中依旧存在,以问句强化对国家兴亡、自然无情的悲怆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牧常晁《梧桐树·学无为》

下一篇:元·杨维桢《嬉春体(五首。钱塘湖上作。一云“赋俏唐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