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chéng
·
·
cǎo
táng
xiāo
jiāng
tóu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cǎo
táng
xiāo
jiāng
tóu
bàng
lín
qiū
mǎi
piān
zhōu
àn
hóng
chén
jìn
shā
ōu
zhěn
shàng
yǒu
shū
zūn
yǒu
jiǔ
shēn
wài
shì
gèng
qiú
yún
guī
niǎo
zhòng
xuān
lóu
diāo
qiú
wèi
shuí
liú
qiān
shū
shēng
jìn
fēng
hóu
hǎo
zài
bàn
shān
tíng
xià
wén
wèi
lǎo
lái
xiū

译文

在淅江边,风雨潇潇,我的草堂就坐落于此。依傍着树林山丘。我买了一叶扁舟。对岸是喧嚣的尘世,而这里宁静得让沙鸥也愿意亲近。枕旁有书,桌上有酒,身外之事,我又何必去追求。暮云渐合,归鸟飞向仲宣楼。我这破旧的貂裘,还为谁保留着呢。从古至今的书生,哪能个个都封侯。幸好半山亭下的小路依旧,听说我尚未老去,不如就此归去吧。

逐句剖析

"草堂潇洒淅江头":在淅江边,风雨潇潇,我的草堂就坐落于此。

"傍林丘":依傍着树林山丘。

"买扁舟":我买了一叶扁舟。

"隔岸红尘":对岸是喧嚣的尘世,

"无路近沙鸥":而这里宁静得让沙鸥也愿意亲近。

"枕上有书尊有酒":枕旁有书,桌上有酒,

"身外事":身外之事,

"更何求":我又何必去追求。

"暮云归鸟仲宣楼":暮云渐合,归鸟飞向仲宣楼。

"敝貂裘":我这破旧的貂裘,

"为谁留":还为谁保留着呢。

"千古书生":从古至今的书生,

"那得尽封侯":哪能个个都封侯。

"好在半山亭下路":幸好半山亭下的小路依旧,

"闻未老":听说我尚未老去,

"去来休":不如就此归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城子·草堂潇洒淅江头》为金代元好问所作。词中先描绘淅江边草堂的清幽生活,展现远离红尘的闲适,后借“仲宣楼”典故与对书生命运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最终以豁达之语归于隐逸。此词将宁静生活的喜爱与人生无奈巧妙融合,既体现文人的超脱,又暗含对现实的怅惘,尽显元好问独特的词风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草堂潇洒淅江头。傍林丘。买扁舟”,词人以质朴笔触起笔,如工笔细描,将淅江江畔风雨中的草堂,四周葱郁的林丘,以及停泊的一叶扁舟,细腻地铺陈于读者眼前。不仅清晰交代所处之地,更完整勾勒出闲适生活图景,仿若一幅烟雨朦胧的山水画卷,为全词渲染出静谧悠然的氛围,令人心生向往。“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巧妙运用对比修辞,把对岸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红尘世界,与自己所在之地沙鸥相伴的清幽之境相对照。强烈的反差,生动凸显出此地的宁静致远,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以及对当下远离纷扰、亲近自然生活的眷恋与坚守。“枕上有书尊有酒,身外事,更何求”,词人毫不掩饰地袒露心迹,直白地诉说着枕畔有书卷可品,案头有美酒可酌的惬意。如此生活,让他对身外的功名利禄、世俗繁杂,再无丝毫眷恋与追求。短短数语,生动地展现出其超然物外的洒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陶醉。“暮云归鸟仲宣楼。敝貂裘。为谁留”,借暮色四合、归鸟投林的苍茫之景,巧妙融入“仲宣楼”典故,将王粲登楼抒怀的孤寂与自身境遇相呼应,含蓄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敝貂裘。为谁留”以物寄情,破旧的貂裘仿佛承载着往昔抱负,如今却无人欣赏,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深沉的笔触发出喟叹。从古至今,众多书生寒窗苦读,然而能够封侯拜相者寥寥无几,这一客观事实道尽了文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凉,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自身及天下书生境遇的深切感慨。“好在半山亭下路,闻未老,去来休”,“半山亭下路”恰似作者隐逸生活的象征,词人以豁达之态表示,趁着自己尚未老去,不如在这条闲适之路上自在来去。言语间虽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对隐逸生活的洒脱接纳,尽显其超然物外、随性而为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无梦令·四鼓孤眠内守》

下一篇:元·黄溍《寄方韶文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