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fěn
dàn
huā
shòu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2
fěn
dàn
huā
shòu
xiāng
hán
guì
pín
huà
lián
shuāng
yàn
jiù
jiā
chūn
céng
shì
xiāo
shēng
duàn
cháng
rén
dàn
dàn
cuī
shī
chí
chí
mèng
yún
líng
liú
shuǐ
hóng
chén
zhǐ
cuì
luán
xiāo
wèi
quán
zhēn

译文

妆容素淡如梨花般瘦弱憔悴,香气清冷如桂叶般紧锁眉头。画帘外双燕嬉戏是旧时家园的春光,曾经是玉箫声中肝肠寸断的人。丝丝细雨催生着愁苦的诗句,悠悠云影难以进入梦境。武陵的流水隔断了世间红尘。只担心青鸟传来的消息不够真实。

逐句剖析

"粉澹梨花瘦":妆容素淡如梨花般瘦弱憔悴,

"香寒桂叶颦":香气清冷如桂叶般紧锁眉头。

# 颦:皱眉。

"画帘双燕旧家春":画帘外双燕嬉戏是旧时家园的春光,

"曾是玉箫声里断肠人":曾经是玉箫声中肝肠寸断的人。

"澹澹催诗雨":丝丝细雨催生着愁苦的诗句,

"迟迟入梦云":悠悠云影难以进入梦境。

"武陵流水隔红尘":武陵的流水隔断了世间红尘。

# 武陵流水隔红尘:用刘晨、阮肇天台山桃溪仙遇之典。

"只怕翠鸾消息未全真":只担心青鸟传来的消息不够真实。

# 翠鸾:即青鸾,青鸟,是神鸟,能传递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柯子・粉澹梨花瘦》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以春景为背景,通过“梨花瘦”“桂叶颦”刻画思妇憔悴神态,借“画帘双燕”勾起往昔回忆,引出离伤之情。下片以“催诗雨”“入梦云”烘托幽伤心境,结尾“武陵流水”“翠鸾消息”巧用典故,表达思妇盼夫归来却恐消息不实的幽怨。全词运用托物寓意、借典言情的手法,将思妇的形神意表现得形象逼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金元交替时期,元好问亲身经历家国动荡。词中“旧家春”“断肠人”等词句,隐含着对故国风物的追忆,以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其“清刚隽永”的创作风格在此词中得到体现,既存宋词婉约韵味,又融入北方文学的苍劲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介绍了思妇的思念之情,描绘了她憔悴的神态、春日的景物及盼信的心思,体现了她的幽怨与忧愁,营造了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粉澹梨花瘦,香寒桂叶颦,画帘双燕旧家春”,将“梨花”“桂叶”“双燕”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既描绘出春日景物的特征,又通过景物的状态暗示思妇的憔悴神态与内心的愁苦,构建出充满愁绪的春日情境。用典:“武陵流水隔红尘,只怕翠鸾消息未全真”,“武陵流水”化用刘晨、阮肇天台山桃溪仙遇的典故,借仙境与红尘相隔暗指思妇传情受阻;“翠鸾消息”借用青鸟传信的典故,写思妇担心收到的丈夫消息不够真实,通过典故委婉表达其盼归又怕失望的复杂心绪。拟人:“梨花瘦”“桂叶颦”运用拟人手法,将梨花赋予“瘦”的情态,把桂叶描绘成“皱眉”的模样,通过赋予植物人的形态,形象地暗喻出思妇的憔悴愁苦之态。​虚实结合:“澹澹催诗雨,迟迟入梦云”虚实相生,既描绘出窗外细雨飘洒、愁云萦绕的实景,又暗含思妇因思念难眠的恍惚心境,实景与虚情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粉澹梨花瘦,香寒桂叶颦”,“粉澹”写出思妇懒于梳妆的状态,“梨花瘦”以梨花的瘦弱比喻她的憔悴,“香寒”烘托情绪的低落,“桂叶颦”用桂叶皱眉的模样形容她紧锁的眉头。短短八字,将思妇的愁苦神态刻画得形神兼具。“画帘双燕旧家春。曾是玉箫声里断肠人”,画帘外双燕亲昵的春景,勾起思妇对往昔与丈夫甜蜜时光的回忆,而回忆过后,离别的伤感涌上心头,让她成为玉箫声中肝肠寸断的人,情感真挚动人。下片:“澹澹催诗雨,迟迟入梦云”,窗外丝丝细雨催生愁诗,满天愁云萦绕让人难眠。以细雨和愁云的景物描写,与思妇的断肠情思交织,将她的幽伤烘托得细腻深切。“武陵流水隔红尘。只怕翠鸾消息未全真”,思妇想借武陵流水传情却因红尘阻隔而不得,盼青鸟传信又怕消息不实。用典故写出她纷乱的心思,将幽怨之情延宕得更深更远,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围绕思妇的思念之情展开,运用托物寓意、借典言情等手法,通过“梨花瘦”“桂叶颦”等意象刻画思妇神态,借“双燕”“细雨”等景物烘托心境,用典故深化幽怨情感,使思妇的形、神、意表现得形象逼真,富有立体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邵亨贞《浪淘沙 感旧》

下一篇:元·张野《水龙吟 登滕王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