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叶轻笼豆颗均":被翠叶笼罩着的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是那么均匀,
# 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笼:笼罩。
"胭脂浓抹蜡痕新":颜色就好像被涂抹上浓浓的胭脂,光泽娇嫩。
# 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胭脂:指红色。
"殷勤留著花梢露":我怀着满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
# 殷勤留著花梢露:这句说露水情意深切地停留在花尖上,不愿滴下来似的。殷勤:情意深切。花梢:花蕾的尖端。
"滴下生红可惜春":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
# 生红:深红,指花瓣。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画面明艳亮丽,光彩夺目,生动描写出海棠初绽花苞、娇俏可人的模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爱惜,以及担忧美好易逝、芳菲难留的怅惘之情。
2. 分段赏析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这两句诗,细腻地勾勒出“未开海棠”的形态与色泽。“豆颗”一词,本指豆子,在此处巧妙地借喻为花蕾。当海棠花尚处含苞之时,花瓣紧紧对合,恰似圆润的豆粒。那如同豆颗般饱满、娇小的花蕾,错落有致、匀称地镶嵌在悉心呵护它们的翠叶之间。翠叶宛如温柔的使者,以“轻笼”之姿环绕着花蕾,“轻”字将翠叶那似拢非拢、欲护还休的娇柔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未开海棠的怜惜与深情。“胭脂”,作为一种红色的颜料,常被文人墨客用来描绘花的艳丽之色,杜甫在《曲江对雨》中便有“林花著雨胭脂落”的佳句。此处,诗人以“胭脂浓抹”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使其宛如浓施胭脂的美人,娇艳欲滴、光彩夺目。“蜡痕”,指的是海棠的花蒂,其形状恰似蜡质。梅尧臣在《海棠》诗中写道“胭脂色欲滴,紫蜡蒂何长”,而本诗以“蜡痕新”来凸显海棠花蒂的光泽,仿佛刚刚上过蜡一般,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轻笼”与“浓抹”相互映衬,一者写情,一者描色,让未开海棠不仅仿佛拥有了人的情感,更具备了浓妆艳抹的美人的动人容颜。“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满含深情地叮嘱新生的海棠,一定要留住花梢上的露珠。倘若那晶莹的露珠滴落,让那美丽的红色消逝,那可真要为这匆匆而逝的春天感到惋惜了。“生红”,指的是花朵那鲜活的红色。王安石在《咏秘诗》中有“一撮生红慰不平”之句,元好问也常以“生红”来指代花,如“一树生红锦不如”“生红点点弄娇妍”等。此处,以“生红”呼应“胭脂”,诗人担忧那晶莹欲滴的露水会溶解花上的胭脂,这一细腻的心理描写,充分展现了诗人爱美之心,同时也将海棠花苞那红艳欲滴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元好问还有一首《清平乐·杏花》,其中写道:“生红闹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与这首诗的用词和意旨颇为相似。“殷勤”“可惜”二词,抒情色彩浓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情,以及惟恐芳菲易尽、“惜春只恐春归去”的深挚感慨。
3. 作品点评
此诗笔触细腻且别具一格,于写景设色间满溢着动人的情致与韵味。诗人借景抒情,将惜春之意娓娓道来,其中既有对那含苞待放的海棠花蕾的深切怜爱,更暗藏着对岁月匆匆、青春转瞬即逝的深沉感慨。
# 先用工笔刻画海棠花苞的形态和色泽,写出海棠的娇艳可爱。再以移情法,写露水深情地停留在花蕾上,生怕滴下来减褪了海棠那红艳的美色,把春天赶跑了。表现了诗人珍惜美好事物的心情。
浙江工商大学离休教师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
# 这首小诗,彩笔精绘,典丽朗润,纹理细密,色泽鲜艳,光采灿然,状未开海棠的娇美之态如在眼前。
现代学者张洁凯、全凤荣《四季咏物诗赏析》
# 这组首诗在淡雅之中透露出深沉,形象之中显示出哲理,是咏物与言志妙合无垠的优秀诗作。
不详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元好问集》
# 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既显示了观察和体物的精细,也表现了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操。格调高雅,韵味醇厚。
不详浙江工商大学离休教师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
上一篇:元·马钰《十报恩》
下一篇:元·长筌子《长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