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宇幽襟积":胸襟高雅的人聚集在桂木建的房屋里,
# 积:聚会的意思。,幽襟:指胸襟高雅的人。,桂宇:桂木建造的房屋,指山亭。
"山亭凉夜永":山亭中的秋夜是那么漫长。
# 永:长久。,山亭:一作“松台”。凉夜永:秋夜长。潘岳《秋兴赋》:“觉凉夜之方永。”
"森沉野径寒":树木繁茂幽深,村野的小路寒冷无比,
# 野径:村野的小路。,森沉:形容树木繁茂幽深。
"肃穆岩扉静":寂静的山亭门外气氛庄重。
# 岩扉:岩洞的门,这里指山亭的门。扉,门。,肃穆:严肃而安静,形容气氛庄重。
"竹晦南汀色":竹林掩盖了南面的水边平地,
# 南汀:南面的水边平地。汀,一作“阿”。,晦:遮掩。
"荷翻北潭影":莲花的影子在北边的水池中摇曳。
# 北潭:北边的深水池。
"清兴殊未阑":夜宴高涨的清雅兴致意犹未尽,
# 未阑:未尽。,殊:尚,犹。,清兴:雅兴,清雅的兴致。
"林端照初景":初升的太阳已经爬上了树梢。
# 初景:初升的太阳。景,古影字。,林端:树梢,林木的末端。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宴饮诗。描绘了山亭夜宴时的情景,通过描写山亭夜景,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表达了青年诗人在宴会上欢快、兴致勃勃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在诗句“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中,后半句运用反衬手法,写石门发出的声响从而突出了夜的幽静,诗句以动衬静,艺术效果显著。渲染出山夜的空寂寒凉。景物描写:诗句“竹晦南河色,荷翻北潭影”,描写出秋夜自然界的迷人景色,在月光下、水潭边,竹影、荷花袅袅娜娜,迷迷蒙蒙,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晦”“翻”两个动词准确、新颖地传达出景物特有的梦幻色彩。一阵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3. 分段赏析
首联“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诗人以“桂宇”描绘所处之地,桂花飘香的屋宇,尽显环境的幽雅静谧,宛如世外桃源。“凉夜”一词巧妙暗示时间,或许正是深秋之夜,凉气袭人,为全诗奠定清幽基调。在这般秋夜山亭中,“幽襟积”便顺理成章,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幽静山林之夜的深深向往,其内心的悠然与宁静,亦在这字里行间悄然流露。颔联“森沈野径寒,肃穆岩扉静”,诗人紧承上联,具体刻画周围景致。运用反衬手法,借石门发出的声响,愈发凸显夜的静谧深沉,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二者意境相似,皆是以动衬静,让这份幽静更具感染力,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山林间万籁俱寂的氛围。颈联“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进一步渲染秋夜自然界的迷人之景。月光如水,洒落在水潭边,竹影摇曳,荷花轻翻,“晦”与“翻”两个动词精妙入微,准确且新颖地传递出景物那如梦似幻的独特色彩,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竹影与荷花在月光下袅袅娜娜,似披上一层薄纱,微风拂过,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这两联依时间先后铺陈,前联描绘月亮升起前,从森林万籁俱寂切入;后联展现月亮升起后,着眼于光影变幻。动静交织,既有声音打破寂静,又有花香萦绕鼻尖,光影如梦似幻,共同构筑出美妙绝伦的画面。尾联“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诗人沉醉于这迷人夜景,兴致盎然,乐而忘返,直至晨光初照,方才察觉夜已过去。此句与诗首呼应,一扫先前可能存在的萧瑟意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留给读者悠长回味,令人仿佛也同诗人一般,沉浸在这场美妙的山亭夜宴之中,沉醉不知归路。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独到的审美眼光,既捕捉春光的秾丽,亦深谙秋色的清华。全诗写景如丹青点染,设色清雅而摹形传神;抒情则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笔墨疏淡处见精巧,意境幽远中显从容,似山间夜露沁人心脾,又如林下清风拂去尘嚣,营造出一派空灵静谧的诗境。
# 从作法上看,中间写景四句纯属素描,真不愧为高手,仅仅二十个字,就把山亭的路、山亭的门以及山亭附近的南河、北潭等等,刻划得活龙活现,呈现出一片特有的夜景。
不详青海师范大学教授聂文郁《王勃诗解》
下一篇:唐·李商隐《青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