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挽春还":哪里能把春天挽留回来呢。
"华屋金盘":在华丽的房屋前,摆放着金制的盘子。
"一枝红雪入惊看":一枝如同红雪般的海棠花映入眼帘令人惊叹。
# 红雪:此处喻指海棠花。
"总为西园风露早":总是因为西园的风露来得早,
"特地高闲":所以早早地就呈现出一种高洁闲适。
# 特地:等于说突地、忽地。
"寂寞曲阑干":寂寞地倚靠在曲折的栏杆旁。
"高髻云鬟":梳着高高的发髻,像云朵般的鬟发。
# 高髻云鬟:原形容女子发式之高雅美丽。此用以状海棠之华艳。
"绿罗衫子瘦来宽":绿色的罗衫因为消瘦而变得宽松。
# 绿罗衫子:此用以状海棠之清幽雅洁。
"好个沉香亭畔月":多么美好的沈香亭畔的月亮啊,
"只在秋寒":却只能在秋寒时节。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分段赏析
“何处挽春还。华屋金盘。”这两句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海棠花的珍视之感。“何处挽春还”是一种诗意的追问,春天已经过去,却不知哪里能把春天唤回,而海棠花就像是能把春天留下的存在。“华屋金盘”则描绘出盛放海棠花的容器和场景,华丽的屋子,金制的盘子,暗示出海棠花的珍贵,还未写花,先营造出一种珍视的氛围。“一枝红雪入惊看。总为西园风露早,特地高闲。”“一枝红雪入惊看”生动地写出海棠花的惊艳之感,那一枝如同红雪般的花朵突然映入眼帘,让人惊叹。“总为西园风露早,特地高闲”解释了海棠花的状态,因为西园的风露来得早,所以海棠花早早开放,呈现出一种高洁闲适的姿态,“高闲”二字不仅形容海棠花的状态,也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美感。“寂寞曲阑干。高髻云鬟。”这两句由景及人,描绘出一个寂寞的人物形象。“寂寞曲阑干”写出人物倚靠着曲折栏杆的孤独寂寞之态,“高髻云鬟”则具体描绘出人物的发型,梳着高高的发髻,鬟发像云朵一样,通过外貌描写进一步烘托人物的形象,可能是等待、思念或者仅仅是赏花时的寂寞。“绿罗衫子瘦来宽。好个沈香亭畔月,只在秋寒。”“绿罗衫子瘦来宽”是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刻画,绿色的罗衫变得宽松,暗示人物因愁而消瘦。“好个沈香亭畔月,只在秋寒”,借用沈香亭畔月的典故,沈香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之处,这里的海棠花与沈香亭畔的情境有相似之处,但此时只有秋寒相伴,美好的月光下,海棠花在秋寒中,有一种美好与哀愁交织的感觉,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上一篇:元·刘志渊《行香子 李会首问道》
下一篇:元·王元鼎《【商调】河西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