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rén
zhī
jūn

朝代:唐作者:贺知章浏览量:2
cháng
jīng
jué
mài
sài
jiàn
duàn
cháng
liú
sòng
chéng
jīn
bié
lìng
rén
chóu
lǒng
yún
qíng
bàn
biān
cǎo
xià
xiān
qiū
wàn
cháng
chéng
hàn
guó
yōu

译文

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逐句剖析

"常经绝脉塞":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

# 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复见断肠流":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 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送子成今别":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

"令人起昔愁":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云晴半雨":陇山云雾半晴半雨,

# 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边草夏先秋":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万里长城寄":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

# 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无贻汉国忧":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无贻: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人之军》是唐代贺知章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以险峻边塞之景奠定苍凉基调,继而借今昔对照深化送别愁绪,将离情别绪与戍边之苦交织呈现;中间通过塞内外季节差异的对比,凸显塞外环境的严酷,暗含对友人的关切。诗末以豪迈之语作结,既化用典故赋予戍边将士守护家国的崇高使命,又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与对戍边者的殷切期许。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个人离愁与家国情怀交融,在送别场景中蕴含着对边塞生活的体察与深沉的忧国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戍边题材的五言律诗,借绝脉险塞、断肠流水、阴晴不定的陇云、夏初先秋的边草,以及雄伟的万里长城等景象,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赴边的离愁别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万里长城寄”以“万里长城”比喻戍边将士,描绘其守护疆土如长城般坚实,将军队比作国家的坚固屏障,寄托了对戍边者保家卫国的深切期望。对比:“陇云晴半雨”以“晴”与“雨”的并存形成对比,展现边塞天气的多变;“边草夏先秋”则以“夏”的时节与“秋”的景象对比,凸显边地气候的苦寒。这两处对比既勾勒出边塞环境的特殊,又与送别场景相呼应,通过自然景象的矛盾状态,暗衬诗人送别时复杂的愁绪,也让对远行之人的牵挂更显真切。用典:“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一句,除写对远行之人的嘱托外,又暗用檀道济“万里长城”的典故,檀道济曾被赞为国家的“万里长城”,此处以“长城”比喻戍边者肩负的重任,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关切和对远行之人坚守职责、不使国家担忧的期望,让送别之情中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3. 分段赏析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诗歌开篇,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险峻与苍凉。“绝脉塞”直指长城沿线地势险要、交通断绝之处,以“绝脉”喻其阻隔难越,凸显边塞地理的荒僻与戍防之艰;“断肠流”则赋予陇头流水以情感色彩,“断肠”二字既摹写水流蜿蜒呜咽之态,又暗喻途经此地之人的凄苦心境。二者合璧,瞬间将读者带入萧索寂寥的塞外之境,未言愁而愁绪自现。“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颔联将笔触从雄浑的边塞之景转向眼前的送别场景。“常经”对应“昔愁”,暗示诗人曾多次途经此地,过往的经历早已在心中积淀下难以释怀的愁绪;“复见”呼应“今别”,点明此刻送别友人奔赴戍边,新旧愁思交织,更添离情别绪。这两句通过今昔对照,不仅强化了当下离别的伤感,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边塞战事频繁、戍边苦役不断的社会现实,使诗歌情感层次更为厚重。“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颈联转而描写边塞独特的气候与风物。“陇云晴半雨”细腻描绘出陇山一带天气变幻无常的特点,云层笼罩之下,半是晴空半是阴雨,阴晴不定的景象为边塞增添了一丝诡谲的氛围;“边草夏先秋”则以草木的生长状态,暗示塞外气候的恶劣与季节的反常,即便在盛夏时节,边地的草木也已显露出秋意。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既勾勒出边塞环境的艰苦,也暗含对友人未来戍边生活的担忧,景中含情,意味深长。“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尾联笔锋一转,由离愁别绪转向慷慨勉励。诗人以“万里长城”寄寓殷切期望,此四字既实指眼前绵延万里的长城防线,亦是对戍边将士的赞誉与期许,巧妙化用檀道济“万里长城”的典故,将戍边之人比作守护国家的钢铁长城。“无贻汉国忧”则直白地表达出对友人的嘱托,希望其能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让国家免受外敌侵扰。这两句一扫前文的愁绪,以豪迈的语气传递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切,也彰显了对戍边友人的信任与鼓舞,使全诗在激昂的情感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通篇无华丽辞藻堆砌,却以清新自然的笔触、真挚朴实的情感,展现出赠别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有送别时的细腻愁思,又不失边塞诗的雄浑气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精切流动,结亦正。

明蒋春甫《唐诗广选》

# 五六指点如次,语致复雅,如卢象《竹里馆》“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太觉粗笨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开口便是凄恻,以“常经”、“复见”应带“成今别”、“起昔愁”来,所谓得意疾书、非关思议者。“陇云”二语要亦“今”、“昔”、“经”、“见”中景意。末致以勉励之辞,不失送人从军本色。昔人赏其典,吾更赏其韵。钟惺曰:三、四浅浅道出,结得郑重。谭元春曰:烂好。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常经”、“复见”,当时无限苦辛;“绝脉”、“断肠”,说来尤觉惨沮。下面将送别横插一句,然后缴足上意,则送别时黯然景况不言可知。五六将“陇云”、“边草”异样处再顿两句,接出规勉意作结。情真意笃,法老格高,初唐杰作也。高达夫《送郑侍御谪闽中》诗,亦是此意,单薄多少。用蒙恬绝地脉语对“断肠”,奇绝(首二句下)。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下一篇:唐·宋之问《下山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