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zèng
rén
xiān

朝代:元作者:马钰浏览量:3
zuǒ
qíng
cāng
yòu
qiān
huáng
cún
xīn
fēi
zǒu
máng
jīn
wàn
shì
wàng
yǐn
qióng
jiāng
yàn
míng
táng
ruì
xiáng
guāng
jiàng
fáng
zhōng
nòng
zhāng

译文

左手架着苍鹰。右手牵着猎犬。从前沉溺于世事,像飞禽走兽般忙忙碌碌四处奔忙。如今万般俗事皆已淡忘。畅饮玉露琼浆。宴坐于光明殿堂。祥瑞之气涌入内心。竟在空无境界里悟得大道的真谛。

逐句剖析

"左擎苍":左手架着苍鹰。

"右牵黄":右手牵着猎犬。

"昔日存心飞走忙":从前沉溺于世事,像飞禽走兽般忙忙碌碌四处奔忙。

"如今万事忘":如今万般俗事皆已淡忘。

"饮琼浆":畅饮玉露琼浆。

"宴明堂":宴坐于光明殿堂。

"瑞气祥光入绛房":祥瑞之气涌入内心。

"无中得弄璋":竟在空无境界里悟得大道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赠任仙》是金代道士马钰创作的词作。词的开篇“左擎苍,右牵黄。昔日存心飞走忙。”,描绘过去如出猎般为世俗忙碌的自己,与“如今万事忘。”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从追名逐利到超脱放下的心境转变。下阕“饮琼浆,宴明堂。瑞气祥光入绛房。无中得弄璋。”,借“琼浆”、“明堂”等意象,描绘修行中内心的祥和、精神的滋养,“无中得弄璋。”更是体现从“无”的境界中获得新生般的精神升华。马钰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此词,借向同道友人分享修行感悟,劝勉其放下世俗纷扰,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北七真”之一

马钰(1123~1183),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出身地方大族,富甲州里,人称“马半州”。海陵王贞元间进士,家豪富,大定八年从王喆出家学道。在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道门。蒙古至元六年,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宗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被后人赞评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长相思・赠任仙》是金代马钰创作的一首词。马钰师从王重阳,与王重阳的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在道教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与人生感悟。这首《长相思・赠任仙》,便是他以独特视角,对人生转变、修行境界的生动写照,也是马钰以自身修行体悟劝勉同道共同修行、追求超脱的真诚表达。上阕“左擎苍,右牵黄。昔日存心飞走忙。”,开篇这两句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往昔画面。“左擎苍,右牵黄。”化用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意象,苍指苍鹰,黄指黄犬,原句展现出的是苏轼出猎时的豪迈场景。而在此处,马钰借这一意象,回溯自己曾经像热衷出猎之人那般,为世俗事务、功名利禄而奔忙的状态。那时的他,心思全被外界的纷扰所占据,整个人处于一种浮躁、急切的“飞走忙”之中,不断追逐着世俗认定的目标,内心难以平静。这种忙碌,不仅是身体的奔波,更是心灵的疲惫,被世俗的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一刻不得停歇。“如今万事忘。”,笔锋陡然一转,与上两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个“如今”,将时间线拉回当下,“万事忘”三字,简洁有力地概括了马钰如今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尤其是在接触道家思想、走上修行之路后,他已然超脱了往昔的世俗纷扰,将那些曾经让他殚精竭虑的功名利禄、琐事烦恼统统抛却脑后。这种“忘”,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放下,是心灵在历经沧桑后达到的一种宁静、澄澈的境界。此时的他,不再被外界的繁杂事务所束缚,内心获得了自由,与之前“存心飞走忙”的自己判若两人,尽显心境转变后的豁达与超脱。上阕通过对过去和现在两种状态的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马钰在人生道路上的转变。从被世俗欲望驱使的忙碌,到抛却一切的超脱,这种转变不仅是行为上的,更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升华,为下阕进一步描绘其修行后的美妙境界埋下了伏笔。下阕“饮琼浆,宴明堂。瑞气祥光入绛房。”,下阕起始,马钰描绘了自己如今在修行中所体验到的美好境界。“饮琼浆”中的“琼浆”,在古代文学和道家文化里,常常是仙境、美好、滋养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凡脱俗、纯净美好的精神滋养。“宴明堂”的“明堂”,原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祭祀的场所,庄重而神圣。这里可理解为马钰内心如同明堂般的纯净、光明之地,他在此处“宴乐”,实则是形容自己内心的愉悦、满足与祥和。“瑞气祥光入绛房”,“瑞气祥光”营造出一种神秘、美好的氛围,象征着吉祥、美好的能量;“绛房”在道家术语中,常指人的心脏部位,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居所。这一句表明,在马钰的修行过程中,这些美好的能量不断涌入他的内心,使他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升华,充满了光明与祥和。“无中得弄璋”,此句是整首词的精神核心所在。“无中”体现了道家“无中生有”的深刻哲学思想。道家认为,“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混沌状态,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弄璋”在古代指生男孩,象征着新生、希望与喜悦。在这里,“无中得弄璋”寓意着马钰在看似空无的修行境界中,获得了全新的精神生命和深刻的生命体悟。这种体悟并非来自于世俗的成就或物质的获取,而是源于内心的修行与精神的升华。他从道家的“无”的境界中,孕育出了如同新生命诞生般的喜悦与希望,展现了其在修行道路上达到的极高精神境界,同时传达了道家思想对他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以自身修行体悟对同道友人的劝勉。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上阕的今昔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心境的变化;下阕的诸多象征意象,使抽象的修行境界变得具体可感。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虽无华丽辞藻堆砌,却能精准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在思想内涵方面,整首词围绕着马钰的人生转变与修行感悟展开。它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人的影响,即让人摆脱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平静,通过修行实现精神的升华,达到一种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现实苦难、寻求内心安宁的途径,即便在现代社会,也能给予我们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劭农篇》

下一篇:元·马钰《西江月 赠姚守清李守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