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频频扫":需时常清扫心灵的田地,
"尘情细细除":细细剔除尘世的杂念与情欲。
"莫教坑堑陷毗卢":切勿让心中的沟壑陷阱,埋没了本自圆满的佛性。
"常静常清":只有让内心经常保持安静、清净,
# 常静常清:一作常清常清静。
"方可论元初":咱们才能够去探讨生命的本源,去弄明白最初的那个状态。
"性烛频挑剔":要常常拨亮自性的烛火,
"曹溪任吸呼":如同在曹溪道场一般,让呼吸如水流般自然顺畅,任其吐纳。
"勿令喘息气声粗":可别让自己的呼吸变得又粗又急,发出很大的声音。
"昼夜绵绵":修行要昼夜不停、连绵不绝,
"端的好功夫":这才是真正值得修持的好功夫。
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北七真”之一
马钰(1123~1183),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出身地方大族,富甲州里,人称“马半州”。海陵王贞元间进士,家豪富,大定八年从王喆出家学道。在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道门。蒙古至元六年,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宗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被后人赞评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等。
1. 分段赏析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以“心地”喻心灵,将杂念比作“尘埃”,形象描写出修心如“扫地除尘”的日常性与持续性。点明修心非一劳永逸之事,需如清扫庭院般时时觉察,“频频”“细细”叠词强化了专注与耐心的重要性。“莫教坑堑陷毗卢”,“坑堑”暗指内心的执念、偏见或欲望深渊,“毗卢”借代本自圆满的佛性,告诫世人勿让思维误区或情感陷阱遮蔽本真,如同明镜蒙尘,需及时觉察“坑堑”的隐蔽性,避免灵性被吞噬。“常静常清,方可论元初”“常静常清”是修心的状态,“论元初”是觉悟的结果,揭示“心净”与“明道”的必然联系。“静”指心念止息纷扰,“清”指灵台澄明无染,唯有达此境界,方能探究生命本源(“元初”),暗合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性烛频挑剔,曹溪任吸呼双关意象”“性烛”既指烛火,又喻自性智慧之光,“挑剔”意为拨亮灯芯,象征以觉察力唤醒内在觉悟;“曹溪”代指禅宗六祖慧能弘扬佛法的曹溪道场,此处借指生命本源的“活水”,“任吸呼”喻呼吸如水流自然,暗含“调息即调心”的禅修法。“勿令喘息气声粗”表面写呼吸调摄,实则以气息平稳喻心念安定——粗气源于心乱,心定方能气和。“昼夜绵绵,端的好功夫时间”“昼夜绵绵”强调修心需坚持,从朝至暮、从醒到眠,皆需保持觉知的连续性。否定“阶段性修行”的懈怠心态,指出真正的功夫在于“念念相续”的专注,唯有如此,方能积跬步至千里,直达“常静常清”之境。以“扫地—护烛—调呼吸”为核心隐喻链,将抽象修心具象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便于理解与实践。从“扫心地”的基础功夫,到“护本性”的进阶觉察,再到“调呼吸”的身心统合,最终归至“昼夜无间”的究竟境界,形成逻辑闭环。“心地”“毗卢”“曹溪”显佛家语,“元初”近道家“道本”,“功夫”含儒家“修身”意,体现古代心性论的多元汇通。此词以浅白意象写深微哲理,既是修行指南,亦是生活智慧,启示世人:修心不在玄妙处,尽在日用常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