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zuò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3
guǎn
hán
dēng
mián
xīn
shì
zhuǎn
rán
xiāng
jīn
qiān
chóu
bìn
míng
zhāo
yòu
nián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今夜故乡的人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逐句剖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

"客心何事转凄然":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 凄然:凄凉悲伤。,转:变得。,客心:自己的心事。客:自指,因身在客中。

"故乡今夜思千里":今夜故乡的人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愁鬓明朝又一年":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 又:一作更。,明朝:明天。,愁鬓:两鬓的白发。愁:一作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凄冷孤寂的意境,通过“寒灯”“不眠”“凄然”等意象,勾勒出孤寂的画面。次句转入自身直白凄然的内心世界。“故乡今夜”与“千里”空间阻隔,“明朝又一年”突出时间流逝的猝不及防。将节日欢聚的对比与个人漂泊的悲凉融为一体。由眼前景(旅馆)到心中情(思乡),再到人生慨叹(霜鬓),层层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除夜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除夜作》大约写于他未入仕或任职前(约开元末年或天宝初年),刚刚考中进士不久,在封丘县尉的任上,年底到荒寒的蓟北送兵,除夕之夜于旅馆中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除夜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而诗人却因羁旅在外,无法归乡,表达了诗人在佳节是的思乡之情和华年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除夕夜家家户户的欢乐团圆与自己独处旅馆的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意境。例如,“旅馆寒灯独不眠”一句,通过“寒灯”与“独不眠”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3. 分段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人开篇便点明了自己身处异乡的旅馆之中,面对一盏寒灯,难以入睡。这里的“寒灯”不仅描绘了除夕夜旅馆中的清冷氛围,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除夕本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而诗人却独自一人,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内心的凄然之感。这一问句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思乡之情的抒发。“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此句由描写环境转入内心世界,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故乡今夜思千里”:主客移位: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巧妙地从故乡亲人的角度出发,想象他们此时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主客移位的手法,使思乡之情更加委婉含蓄,也更富有感染力。通过想象故乡亲人的情景,诗人将现实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相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愁鬓明朝又一年”:岁月感慨:诗人由思乡之情进一步引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明天又是新的一年,而自己却在异乡度过,鬓发又添白霜,这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更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又一年”除夕夜的特殊时刻,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诗人不仅思乡,更感慨功业未成、岁月蹉跎,情感由思乡升华至人生之悲。此句点明了“除夜”之题,使全诗的情感更加完整。

4. 作品点评

这首《除夜作》以浅近的口语入诗,全诗没有使用华丽词藻,用最简练的语言承载最丰厚的情感,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客中除夕闻此两句,谁不凄然?

宋赵蕃、韩淲选《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

# 此篇音律稍似中唐,但四句中意态圆足自别。

明顾璘《批点唐音》

# “独”者,他人不然;“转”者,比常尤甚。二字为诗眼。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敖子发曰:首句已自凄然。后二句又说出“转凄然”之情,客边除夜怕诵此诗。胡济鼎曰:“转”字唤起后二句。唐绝谨严,一字不乱下如此。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 谭云:故乡亲友,思千里外霜鬓,其味无穷。若两句开说,便索然矣。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以中晚《除夜》二律(按指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方之,更见此诗之高。对结意尽(末句下)。

明邢昉《唐风定》

# 七言绝句有对偶,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流动不羁。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故乡今夜”承首句,“霜鬓明朝”承次句,意有两层,故用“独”字、“转”字。诗律甚细。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直说己之思乡,而推到故乡亲友之思我,此与摩诘《九月九日》诗同是勘进一层法。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首二句自问之词,末二句从上生出。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后二句寓流走于整对之中,又恰好结得住,令人读之,几不觉其为整对也。末句醒出“除夜”。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只眼前景,口边语,一倒转来说,便曲折有余味。

清马时芳《挑灯诗话》

# 绝句以不说尽为佳,此诗三四句将第二句“凄然”之意说尽,而亦耐人寻味。以流水对句作收笔,尤为自然。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郭云:婉转在数虚字。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佳人》

下一篇: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