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匣中三尺水":老前辈的剑匣中有三尺宝剑洗亮如水,
# 三尺水:三尺剑。,先辈:指春坊正字。《演繁露》记载:唐代举人称已经及第为先辈。
"曾入吴潭斩龙子":它曾经潜入吴潭,把凶猛的蛟龙砍死。
# 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见《世说新语·自新》。
"隙月斜明刮露寒":像一道斜射的月光,利刃能刮掉露珠上的寒气,
# 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
"练带平铺吹不起":像一条平铺着的白色丝带,风无法把它吹起。
# 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藜刺":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
# 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蛟胎:鲨鱼皮做的剑鞘。
"鸊鹈淬花白鹇尾":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淬:涂抹的意思。,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
"直是荆轲一片心":这柄宝剑简直就是勇士荆轲的一片心,
#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莫教照见春坊字":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挼丝团金悬䍡𦌉":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
# 䍡�:下垂的样子。一本作“簏敕”,一本二字竹字头均为罒字头。,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
"神光欲截蓝田玉":剑光神异,好像要试着切一下蓝田玉。
# 蓝田玉:蓝田的美玉。蓝田,在今陕西。
"提出西方白帝惊":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
# 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
"嗷嗷鬼母秋郊哭":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 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春坊正字先辈匣中宝剑,通过描写宝剑曾入吴潭斩龙子展现其非凡来历,以“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等句刻画其寒光凛冽、质地坚韧的特点,还描述了剑鞘装饰及剑身光芒。借咏剑,既表达对宝剑的赞美,又以“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含蓄地抒发诗人自己空有壮志却官职卑微、不得施展的愤懑,以及对剑主人能如剑般展露锋芒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句,巧用周处义兴长桥斩蛟的典故。该典故讲述周处年轻时为乡里祸害,后幡然悔悟,上山杀虎、入水斩蛟,并投身报国。作者在此将宝剑比作周处,借宝剑有如同周处斩蛟的不凡经历,暗示自身拥有类似周处的才能与勇气,渴望能像周处一样建功立业,抒发了壮志未酬之情。“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句,巧用刘邦斩白蛇的典故。此典故中刘邦醉酒斩白蛇,后老妇称其子为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刘邦所杀,刘邦随后举义旗反秦。作者把春坊正字的宝剑比作刘邦斩白蛇之剑,以宝剑的神威对应春坊正字及自身的才华。尽管当下被埋没,却坚信如宝剑能震慑白帝、惊哭鬼母一般,自己一旦得机遇,也能展现强大实力,表达了对自身被埋没的愤懑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比喻:“先辈匣中三尺水”,将宝剑比作“三尺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宝剑的光亮如水。“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把剑光比作从云隙中射下的月光,寒气侵人,又像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绢带,风都吹不起,细腻地描绘出宝剑光芒的冷峻和形态的挺直。“鸊鹈淬花白鹇尾”,用白鹇尾来形容剑身上涂着鸊鹈油后的光亮色泽,使宝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便直切主题,“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短短两句,利落入题。其中“吴潭斩龙子”巧妙暗用《世说新语》里周处在古吴地义兴长桥斩蛟的典故。诗的前六句,诗人接连运用多个精妙比喻,如以“三尺水”喻宝剑,凸显其光泽灵动;用“隙月斜明”展现剑光清冷,好似从云隙间透下的月光,寒意袭人;“练带平铺”则将剑光比作平展的洁白绢带,质感细腻且纹丝不动;“白鹇尾”形象描绘剑身上涂鸊鹈油后的明艳色泽。同时,以“蒺藜刺”描绘剑鞘的精美。再佐以周处斩蛟故事,多维度极力称赞宝剑非凡的过往经历,此部分着重从外在表现宝剑之“利”。随后的六句,笔锋一转,着力于“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堪称妙笔。其意是说这柄宝剑不但精美绝伦、锋利无比,更怀有一颗炽热之心,一心渴望为国排忧、为人解难,时刻盼望着能有再度展露锋芒的契机。可现实却是它长期被闲置,终日佩于九品文官春坊正字腰间。仿佛宝剑也会因之感到委屈、羞愧。在此,诗人满含深情地呼告、祈求,莫要让这满怀侠义的宝剑虚度光阴,白白让其光辉映照春坊的图书文字。这两句作为全诗的关键过渡,诗人思维天马行空,比喻别出心裁,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点燃全诗核心之光,将咏剑主题升华至咏人层面。自然而然地把宝剑遭受冷落、春坊正字大材小用与自身失意不得志紧密相连。表面咏叹宝剑不能尽展其用,实则书写人才无法施展才华;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与诗人自身不遇的真实映射,由此可见,咏剑为宾,咏人才是主。诗的末尾四句“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此四句表明,即便这柄宝剑长久遭受废弃,未能得用,但其往昔神威丝毫不减。最后两句,诗人巧用刘邦斩蛇典故。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时,遇大蛇挡路,遂挥剑将蛇斩为两段。之后有人途经此地,见一老妇哭泣。询问缘由,老妇称其子乃西方之神白帝之子,化身成龙,却被赤帝之子(刘邦)斩杀,故而悲啼。言罢,老妇便消失不见,原来她是西方神母。诗人借此典故,进一步烘托出春坊正字所佩宝剑那令人惊叹的神奇威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别出心裁,笔触从剑的外形深入到其神韵,借剑的意象过渡到对人的思考。诗人巧用一连串精妙比喻,将意象与情感紧密相连,不着痕迹。用词精妙,精准勾勒出剑的气质,即便多处引经据典,也丝毫不显堆砌。诗句间跳跃的节奏,暗合着内在的情感线索,引领读者步步深入。诗作深挖主题,却能以灵动的笔触避免枯燥,是当之无愧的咏剑名篇。
# 虽笔画点缀簇密,而纵横用意甚丽。剑身剑室,纹理刻字,束带色杂,无一叠犯,乃不妨句意舂容俯仰。“秋郊”语甚奇,不厌再言。
宋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
# 钟云:七字何等气骨!看长吉诗当于此等处留心(“直是荆轲”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萃精求异,复不堆垛,门吻间觉有一段奇光射人。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上六句摹写剑之犀利。“正”与“政”同音,且义亦相通。“荆轲一片心”,总以未杀秦政为恨。若令照见正字,千古英魂应为愤怒。至轲之未遂厥志,非剑之不利,然亦无如时何耳。宝饰神光,等一珍重,倘遇赤帝子,则安往不利哉?贺借此以喻国士所重在良遇也。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
# “提出”句用事直而伧。用事浑沦为贵,在贺诗尤觉其伧。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
# 杜诏:此二句言剑当为侠士之用,而不当置之无用之地也(“直是荆轲”二句下)。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长吉好以险字作势,然如“汉武秦王听不得”,“直是荆轲一片心”,原白浑老。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 从来写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末暗用汉祖斩白蛇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二句遥接“荆轲心”、“春坊字”二语而扩而大之,重为春坊冷官惜也。“鬼母”,《史》、《汉》作“神母”,“鬼”字佳。诗文用事,有不必全依元文者(末二句下)。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 “春坊”,东宫官属。唐人呼已第者为“先辈”,此人必已举进士,家蓄此剑,而长吉歌之也。诗则借寓疾邪除佞之志。“莫教照见春坊字”者,言此乃剑侠肝胆所成,今徒为文士书生所有,则有不遇知己之叹,故末二句欲斩佞臣头以谢天下。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下一篇:唐·姚合《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