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自沙漠":打马驱驰越过沙漠,
# 漠:一作海。
"长驱登塞垣":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 垣:城上矮墙。,长:一作上。
"边城何萧条":边城一带如此萧条,
# 萧条:冷落。,何:一作高。
"白日黄云昏":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一到征战处":身临沙场争战之处,
"每愁胡虏翻":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 翻:同“反”,反叛。
"岂无安边书":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
# 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诸将已承恩":无奈将帅已得封赏无心边防。
# 承恩:受到皇帝宠信。这里意谓言路不通,自己徒有经世之才,无处施展。,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惆怅孙吴事":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
# 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归来独闭门":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策马从沙漠来到塞垣,看到边城一片萧条,白日里黄云昏暗的景象。诗人对胡虏可能反叛深感忧虑,感慨虽有安边之策,边将却因已获皇恩而不思进取。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现状的忧虑,对边将无能的批判,以及自己空有军事才能却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惆怅孙吴事”句,巧用孙武和吴起的典故。孙武和吴起皆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功绩。作者在此以孙吴自比,表达自己虽有着如同孙吴般的军事才能和安边谋略,却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惆怅,进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对比:“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句,将本应起到安边作用的“安边书”,与边将们因已承受皇帝恩宠却不积极安边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边将的不作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将的强烈不满。借景抒情:“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句,描绘出边城一片萧条,白日被黄云笼罩而显得昏暗的景象。诗人借这衰败的边塞之景,抒发了对边塞局势深深的忧虑之情,将内心的担忧融入到所描绘的荒凉景色之中。白描:诗的前四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最节省的笔墨抓住人物的精神特征或描绘一幅画面。这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沙漠、塞垣等塞外特有的景物,以及登上塞垣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没有过多修饰,直接而明快地展现出广阔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蓟中作》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诗人描绘自己驱马从茫茫沙漠出发,一路疾驰登上边塞城墙。“沙漠”与“塞垣”,勾勒出塞外雄浑壮阔又充满萧索之感的典型画面,而“策马”“长驱”“登”这一系列连贯且有力的动作,生动地塑造出一位挥鞭驰骋、勇往直前,怀着慷慨激昂之情奔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奔赴边塞时的豪迈气概。“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诗人登上塞垣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萧条之景。白日原本明亮,却被昏黄的云层遮蔽,整个边城仿佛笼罩在一片黯淡之中。此句运用白描手法,仅用寥寥数语,便将边城的衰败荒凉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何”字,强烈地抒发了主人公面对此景时感慨之深、忧愁之重,那种对边塞局势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诗人来到曾经的征战之地,心中不禁常常担忧胡虏再次反叛。这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所在,正是因为胡虏频繁反叛,使得边城地区征战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到”与“每愁”两词对举,进一步突显边患存在之久、危害之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蓄意挑起边境战端行为的愤怒之情。“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面对边患不止的严峻形势,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质问。“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语气,对统治者的决策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表明并非没有安定边疆的良策。与此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自己安边谋略的高度自信。然而,“诸将已承恩”一句给出了残酷的答案,原来统治者错用朝中那些腐败奸诈的将领,他们只知贪图皇恩,却无心安边,致使边患持续。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与壮志瞬间击碎,使诗人的心理经历了从自信到无奈与愤懑的起伏过程。最后“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以孙武和吴起自比,惆怅自己虽有如同他们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安边之策,却无用武之地。“孙吴事”巧妙用典,借古代名将的事迹来映衬自己的遭遇。“闭门”一词看似是一种消极的归隐之举,实则为反语。诗人本就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怎会甘心闭门不出。此处以“闭门”结尾,有言少意多之妙,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对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极度愤懑之情。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表现看,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得益彰,逼真地描绘出边塞场景,生动勾勒出诗人的形象,有力烘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表达上,诗中议论与抒情紧密融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同时彰显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崇高气节。在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实无华、质朴自然,然而其背后蕴含的情感真挚深沉,远超平常,独具动人心弦、震撼灵魂的艺术感染力。
# 此志在安边,伤不遇也。言我览观边塞胡虏之未宁,岂无安边之书可献乎?特以诸将巧诈以图爵赏.使贤者不能自达于上耳,是以徒抱孙吴之略而不得一试也。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
# 言诸将不知防边,虽有策无可陈也。乃不云天子僭赏,而云主将承恩,令人言外思之。
清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与陶翰《塞下》同调并工。
明邢昉《唐风定》
#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上一篇:唐·李白《别内赴征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感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