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què
tái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shí
zǎi
chí
hǎi
hán
chén
wàng
chén
luán
fán
shuāng
jìn
shì
xīn
tóu
xuè
xiàng
qiān
fēng
qiū
dān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逐句剖析

"十载驱驰海色寒":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

# 十载:一作十年。

"孤臣于此望宸銮":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 宸銮:皇帝的住处。,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繁霜尽是心头血":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

"洒向千峰秋叶丹":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 丹: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阙台》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的七言绝句,以东南沿海抗倭战场为背景,浓缩了诗人十年戍边的战斗历程。首句以戍边时间之久与自然景象交织,既写波涛苍茫的戍边实景,又暗喻抗倭斗争的艰险孤寂。次句,“孤臣”自指既指远离朝廷的军事统帅身份,亦暗含对朝堂支持不足的隐忧,而“望宸銮”三字则透露出忠君报国的精神支柱。第三句运用双重隐喻:表层写抗倭将士披霜露的艰苦,深层指主战派志士如汪道昆遭贬的寒凉境遇;末句,“秋叶丹”则以漫山红叶象征热血丹心,将抽象忠贞转化为可感的自然图景。诗中既传递着对家国的赤胆忠心与抗倭报国的满腔热忱,更暗含着对朝廷能持续给予抗倭事业鼎力支持的殷切期盼,字字句句皆浸透着对君主的忠诚与报国的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抵御倭寇、清剿海盗,在闽、浙、粤等地辗转征战,十年间屡建军功,大致肃清倭患。其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此诗便为作者任职福建总督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国诗。这首诗以沿海抗倭战场为背景,真实记录了诗人转战南北的战斗历程,真实反映了抗倭斗争的艰辛。诗中借汪道昆遭弹劾罢官之事,暗喻主战派志士受挫的现实处境。作者自比远离京师的孤臣,虽身处抗倭前线却难获朝廷支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朝廷决策的深切关注。全诗既抒发了将士们誓死卫国的赤胆忠心,也暗含对朝廷未能充分重视抗倭事业的隐忧,展现了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借枫叶流丹之景来抒发诗人满腔的忠君爱国之情。拟物:“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人将繁霜比作自己的鲜血,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

3. 分段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起笔便将读者拽入历史的纵深。“十年”二字,不是简单的数量词,而是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临危受命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基本平定倭患的漫长征程——这期间,他从浙江义乌招募矿徒组建“戚家军”,在台州大捷中九战九捷,在福建横屿岛冒雨登岸奇袭,在兴化府解围战中夜袭敌巢......每一步都踏着东海的惊涛。“海色寒”三字,既是对浙闽沿海真实景象的白描:春有倒春寒的风刀,夏有台风天的浪涌,秋有咸涩的潮雾,冬有刺骨的东北风;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隐喻——倭寇的倭刀闪着冷光,海上的厮杀浸透热血,沿海百姓的哭嚎混着潮声,构成一片浸满寒意的“海色”。而“孤臣”二字,道尽英雄的孤独:作为从山东调任的客将,他既要应对地方官员的掣肘,又要承受“越权”的猜忌;作为军事统帅,他要独自承担"保境安民"的重责,连战死的士兵都只能暂厝海滩,待来年春汛才能运回家乡。“望宸銮”的凝视,便在这孤独中显出分量——他望的不是皇宫的飞檐,而是朝廷的支持与理解;他盼的不是个人的封赏,而是能有更多兵力、更足粮饷,让更多百姓免于倭患。这抹遥望中,既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也藏着“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怅惘,矛盾间更见拳拳报国心。“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笔锋转向景物,却将情感推向高潮。“繁霜”二字,最见匠心:秋日的浙闽群峰,本就被海风裹挟的水汽凝结成霜,但诗人偏说“尽是心头血”——这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真实的生命体验。十年间,他亲自上阵勘测地形,在义乌招募士兵时熬红双眼,在军帐中与将领推演战术至三更,在受伤时咬着牙处理伤口......这些浸透心血的日日夜夜,都化作漫山遍野的秋霜。而“洒向千峰”四字,更将抽象的付出具象为漫山遍野的痕迹:从台州的括苍山到温州的雁荡山,从福建的武夷山到兴化的壶公山,每一道山梁都留下过他的马蹄印,每一条沟壑都见证过他的焦虑与坚定。最动人的是“秋叶丹”的意象:当秋风吹过这些曾被战火灼烧的山林,经霜的枫叶竟红得像要滴出血来。这哪里是自然的秋色?分明是诗人用十年心血浇灌出的生命图景——每一片红叶都是未干的血痕,每一抹霞色都是未凉的热望。若说“繁霜”是艰辛的注脚,“秋叶丹”便是对艰辛的礼赞:它既包含着“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又流淌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执着,更暗藏着“知我者谓我心忧”的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拟物手法,将繁霜比作自身鲜血,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诗人以霜雪意象隐喻戍边报国的赤诚,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诗句凝练有力,既传递出将士的忠勇血性,又暗含岁月凝寒的艰苦环境。这种以物寄情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堪称传世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不详敖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咏怀诗》

下一篇:明·于慎行《长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