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征犯烟磴":早晨“我”出发时登上晨雾缭绕的石阶,
# 烟磴:笼罩着烟雾的石路。磴,石磴,指山路。,犯:触犯,接触。,晨征:晨行。《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朱熹注:“征,行也。”
"夕憩在云关":晚上休息在云雾缭绕的关隘。
# 云关:云雾缭绕的关塞,此指长柳。长柳依山而踞,下临汉水渡口,地势高峻险要,云雾不断,故称云关。,夕憩:晚上休息。
"晚风清近壑":傍晚的微风拂过身边的沟壑,十分清爽怡人,
"新月照澄湾":一弯新月照在山湾中,清澈明朗。
# 澄湾:澄净的水湾,指长柳渡口。
"郊童樵唱返":远出郊外打柴的孩童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
# 樵唱:打柴人所喝的山唱。
"津叟钓歌还":在渡口边钓鱼的老叟也哼着小调回来了。
# 钓歌:钓鱼人所唱的渔歌。
"客行无与晤":“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没有朋友与“我”见面,
# 无与晤:没有可会晤的人。与晤:一作旧识。,客行:离开家乡在外远行。
"赖此释愁颜":只有靠此而消解“我”的愁颜。
# 愁颜:愁容。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全诗以行旅为线,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全诗中的每一联都紧紧围绕此而展开。四联紧扣旅途见闻:首联写日暮抵长柳,颔联绘初夜月色山岚,颈联现乡民归途之乐,尾联抒羁旅孤寂之情。层次分明如水墨画卷,语言清丽如涧中溪流。
2. 写作手法
对比:“赖此释愁颜”,一方面写诗人排解烦恼的途径,突出其孤独寂寞:另一方面与上一联中“郊童”“津叟”的无忧无虑形成对比,更加突出其忧愁满腹。烘托:首联则似苍劲篆笔刻就的羁旅图,晨星伴辔、暮鼓投林的昼夜流转中,诗人以"朝行暮宿"的叙事描写,在时空经纬上织就漂泊的底色。未着愁字而风尘自现,未写倦意而劳形已显,烘托了行旅诗特有的苍茫浑厚之韵。借景抒情:颔联以景语写心语,玉钩初悬,清辉流泻,晚风裹挟着山野的絮语在襟袖间游走。诗人以"新月垂帷"的意象为墨,将暮色中的峰峦沟壑勾勒成水墨横轴,素净笔触间浮动着空山新月的灵逸,澄澈月光涤净了旅人襟袍上的征尘。
3. 分段赏析
王勃《长柳》以羁旅之苦起笔,首联直抒日行夜宿之艰,如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奠定全诗苍茫底色。颔联忽现空灵月色,新钩悬天,清辉漫洒,山风掠过沟壑如抚琴,万象在朦胧中渐次分明,营造出水墨氤氲的流动意境。诗人笔锋轻转,颈联便见野老童子沐月而归,樵歌渔火交织成趣。这般月下田园图景,恰似王维“明月松间照”的澄明,又似“竹喧归浣女”的生机,两度时空在此刻诗意重叠,共同编织着对隐逸生活的礼赞。然至尾联,笔调陡转。王维“王孙自可留”的恬淡,在此化作“赖此释愁颜”的喟叹。同是月华如水,谪仙人却难解胸中块垒,乡野之乐愈显其形单影只。童叟的自适与诗人的孤郁形成情感张力,恰似水墨画中浓淡墨色的碰撞,让相似的山水意境,在精神维度上划出截然不同的轨迹。
4. 作品点评
诗中不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活动描写都是为表现诗人心情、突出诗人处境服务的,以景衬情,寓愁于景。柳色月光皆染羁旅愁思,乡野清趣反衬宦海孤寂。婉约笔法如青瓷冰纹,愈显愁绪深重,令诗意在虚实间荡出悠远余韵。
上一篇:唐·卢纶《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
下一篇:唐·王昌龄《相和歌辞·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