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叶高志":高妙超凡的人彰显着高远的志向,
"山服往山家":身着山中隐士的服装前往山中的居所。
"迢迢间风月":在那遥远的路途上与清风明月相伴,
"去去隔烟霞":一路前行仿佛与尘世的烟霞相阻隔。
# 去去:远去。
"碧岫窥玄洞":在那碧绿的山峦中窥探深邃神秘的洞穴,
"玉灶炼丹砂":用精美的玉制炉灶炼制着神奇的丹砂。
"今日星津上":今天我站在这星河之畔,
# 星津:星河,银河。
"延首望灵槎":伸长脖颈遥望着那传说中能通往仙界的灵槎。
# 灵槎:亦作灵查;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武士彟之女。十四岁时,被太宗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入寺为尼。高宗时,复召入宫,初封昭仪,后为皇后,渐参与朝政,加号“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死后,临朝称制,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自荐制度,识拔人才,劝农桑,薄赋敛。但后期豪奢专断,重用酷吏,颇多弊政。神龙元年,因张柬之等政变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对盛唐文学繁荣有影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歌介绍了胡天师这位志趣高洁的修道者身着山服前往山中居所,途中远隔风月烟霞的情景,以及他在碧山深处探寻玄洞、于玉灶旁炼制丹砂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胡天师超然世外的高洁品格的赞赏,以及诗人对其归隐修道生活的向往与仰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中,风月迷蒙、烟霞缭绕的景象,烘托出胡天师前往山家途中环境的清幽雅致,也从侧面映衬出他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氛围,强化了其远离尘嚣的高洁形象。顶真:首联“高人叶高志”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高”字的重复出现,着重凸显了这位修道者超凡脱俗的品格,让其超然的气质更为鲜明。虚实相生:“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中“星津”“灵槎”则是想象中的仙境景象,属于虚写。实景展现胡天师的现实生活,虚景寄托对其超凡境界的向往,虚实结合,既让胡天师的形象具体可感,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体现出虚实相生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诗人开篇便点明胡天师是志向高远之人,“叶”有展现、彰显之意。“山服往山家”则生动描绘出胡天师身着山野服饰,前往山中居所的形象,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位超凡脱俗、远离尘世喧嚣,一心向道的隐者形象,为全诗奠定了超凡的基调。中间四句“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进一步渲染氛围,描绘出胡天师所处环境,他在迢迢山水间与风月相伴,往来之处皆被烟霞阻隔,突出了其生活环境的清幽与高远,仿佛已与尘世隔绝。“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具体描写胡天师的修道生活,在碧绿的山峦间,他窥视着深邃的玄洞,在玉制的炉灶中炼制丹砂,“窥”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体现出胡天师对道家修行奥秘的探寻。最后两句“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诗人笔锋一转,回到自身,“今日星津上”点明当下所处之地,“延首望灵槎”则生动地描绘出武则天在星空下,伸长脖子遥望灵槎的画面。灵槎在古代传说中是往来于天河的木筏,这里既暗示胡天师如同仙人般乘槎远去,又表达出诗人对胡天师超凡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其修仙之道的追慕之情。
上一篇:唐·白居易《观幻》
下一篇:唐·贯休《轻薄篇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