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ōng
líng
xíng

朝代:唐作者:元结浏览量:3
jūn
guó
duō
suǒ
qiè
zài
yǒu
yǒu
lín
jùn
xiàn
xíng
jìng
shī
gōng
yōu
zhēng
liǎn
yòu
bēi
zhōu
xiǎo
jīng
luàn
wáng
rén
shí
kùn
xiāng
shí
jiā
mìng
dān
léi
zhāo
cān
shì
cǎo
gēn
shí
réng
chū
yán
jué
xíng
chí
zhuī
shàng
rěn
kuàng
nǎi
biān
zhī
yóu
tíng
chuán
lái
wǎng
xiāng
zhuī
gèng
kuān
ēn
dàn
yǒu
lìng
ér
yán
kǒng
luàn
suí
shǐ
使
suǒ
jiā
ér
yòu
shēng
tīng
dào
yán
yuàn
shāng
shuí
zhī
dōng
shān
zéi
lái
shā
duó
suǒ
yuàn
jiàn
wáng
guān
yǎng
huì
nài
zhòng
zhú
shǐ
使
cún
huó
wèi
ān
rén
tiān
mìng
jié
suǒ
chí
zhōu
xiàn
luàn
wáng
zuì
shì
shuí
huǎn
wéi
zhào
lìng
méng
qián
xián
zhòng
shǒu
fèn
è
huò
yún
guì
shǒu
guān
ài
néng
shì
shí
wéi
chán
ruò
zhě
zhèng
zhí
dāng
kuī
rén
cǎi
guó
fēng
xiàn
guǐ
mǎo
suì
màn
sǒu
shòu
dào
zhōu
zhě
dào
zhōu
jiù
wàn
jīng
zéi
lái
mǎn
qiān
bàn
shèng
shuì
dào
guān
wèi
shí
chéng
zhū
shǐ
使
zhēng
qiú
dié
èr
bǎi
fēng
jiē
yuē
:“
:“
shī
xiàn
zhě
zuì
zhì
biǎn
xuē
。”
。”
ruò
yìng
mìng
zhōu
xiàn
luàn
shǐ
yān
táo
zuì
ruò
yìng
mìng
yòu
huò
zuì
miǎn
jiāng
shǒu
guān
jìng
ān
rén
dài
zuì
ér
zhōu
shì
chōng
líng
zuò
chōng
líng
xíng
xià
qíng。

译文

国家军队需要大量物资,严厉的责任都压在有关部门身上。有关部门来到州县,争着施行严刑峻法。供应军需难道不让人担忧,横征暴敛更令人悲痛。州小经历战乱后,剩下的百姓实在困顿疲惫。大的乡里没有十户人家,大的家族命运孤单瘦弱。早上吃的是草根,晚上吃的还是树皮。他们说话有气无力,几乎要断气,心里急着赶路脚步却很迟缓。官府催逼呼喝已经让人不忍心,更何况用鞭子抽打他们。驿站传递紧急公文,来来往往像在互相追赶。没有一丝宽厚的恩情,只有逼迫的期限。想让百姓卖儿卖女,话一出口又怕引发动乱。派差役搜刮他们的家产,可他们本来就没有生计之物。听听路上百姓的议论,他们的悲苦又有谁知道。年冬天山贼来袭,几乎抢光了所有东西。百姓只希望见到朝廷官员,用仁爱之心抚养他们。为何还要加重驱逐,不让他们活下去。安抚百姓是天子的命令,符节在我手中。如果州县突然崩溃,获罪的又是谁呢。拖延赋税违反诏令,被责备本来就是应该的。代的贤臣重视坚守职责,不会因祸福改变原则。也说应当尊重职守,不贪恋迎合时势。我只是个孱弱的人,正直的操守不会亏损。有谁能采集民间歌谣,我想把这首诗献上去。癸卯年,我被任命为道州刺史。道州原本有四万多户人家,经历战乱以来,如今不足四千户,大半百姓承受不了赋税。我到任还不到五十天,就收到各方使者催缴的公文二百多封,都说:“超过期限的,要贬职削官”。唉!如果全部答应他们的要求,州县就会崩溃混乱,我这个刺史又能逃到哪里去,如果不答应,又会立刻获罪,肯定免不了灾祸。我只打算坚守职责,安定百姓,等待降罪罢了。道州是舂陵旧地,所以我写了这首《舂陵行》来传达百姓的疾苦。

逐句剖析

"军国多所需":国家军队需要大量物资,

"切责在有司":严厉的责任都压在有关部门身上。

# 有司:有职务的人,官吏的通称。这里指地方行政长官。

"有司临郡县":有关部门来到州县,

# 临:治理。,有司:有职务的人,官吏的通称。这里指地方行政长官。

"刑法竞欲施":争着施行严刑峻法。

"供给岂不忧":供应军需难道不让人担忧,

# 供给:指供给军国所需。

"征敛又可悲":横征暴敛更令人悲痛。

# 征敛:征收赋税。

"州小经乱亡":州小经历战乱后,

"遗人实困疲":剩下的百姓实在困顿疲惫。

"大乡无十家":大的乡里没有十户人家,

"大族命单羸":大的家族命运孤单瘦弱。

# 单羸:犹孤弱。单:指人口稀少。

"朝餐是草根":早上吃的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晚上吃的还是树皮。

"出言气欲绝":他们说话有气无力,几乎要断气,

"意速行步迟":心里急着赶路脚步却很迟缓。

"追呼尚不忍":官府催逼呼喝已经让人不忍心,

"况乃鞭扑之":更何况用鞭子抽打他们。

"邮亭传急符":驿站传递紧急公文,

# 急符:紧急的催征文书。,邮亭: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

"来往迹相追":来来往往像在互相追赶。

"更无宽大恩":没有一丝宽厚的恩情,

"但有迫促期":只有逼迫的期限。

"欲令鬻儿女":想让百姓卖儿卖女,

# 鬻:卖,出售。

"言发恐乱随":话一出口又怕引发动乱。

"悉使索其家":派差役搜刮他们的家产,

"而又无生资":可他们本来就没有生计之物。

# 生资:生活资料。

"听彼道路言":听听路上百姓的议论,

"怨伤谁复知":他们的悲苦又有谁知道。

"去冬山贼来":年冬天山贼来袭,

"杀夺几无遗":几乎抢光了所有东西。

"所愿见王官":百姓只希望见到朝廷官员,

# 王官:朝廷命官。

"抚养以惠慈":用仁爱之心抚养他们。

"奈何重驱逐":为何还要加重驱逐,

# 驱逐:犹逼迫。

"不使存活为":不让他们活下去。

"安人天子命":安抚百姓是天子的命令,

"符节我所持":符节在我手中。

# 符节:古代朝廷向官员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子巡狩)的凭证与象征。

"州县忽乱亡":如果州县突然崩溃,

"得罪复是谁":获罪的又是谁呢。

"逋缓违诏令":拖延赋税违反诏令,

# 诏令: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逋缓:拖欠,延缓。

"蒙责固其宜":被责备本来就是应该的。

"前贤重守分":代的贤臣重视坚守职责,

# 守分:安守本分。

"恶以祸福移":不会因祸福改变原则。

"亦云贵守官":也说应当尊重职守,

# 守官:严守职责。

"不爱能适时":不贪恋迎合时势。

# 适时:适合时宜。

"顾惟孱弱者":我只是个孱弱的人,

# 孱弱:瘦弱;衰弱。,顾惟:顾念。

"正直当不亏":正直的操守不会亏损。

# 亏:亏理。

"何人采国风":有谁能采集民间歌谣,

# 国风:《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抵是西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

"吾欲献此辞":我想把这首诗献上去。

"癸卯岁":癸卯年,

# 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漫叟授道州刺史":我被任命为道州刺史。

# 漫叟:元结的号。

"道州旧四万余户":道州原本有四万多户人家,

"经贼已来":经历战乱以来,

"不满四千":如今不足四千户,

"大半不胜赋税":大半百姓承受不了赋税。

# 不胜:受不了。

"到官未五十日":我到任还不到五十天,

# 到官:到任。

"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就收到各方使者催缴的公文二百多封,

"皆曰":都说:“

"失其限者":超过期限的,

"罪至贬削":要贬职削官”。

"於戏":唉!

# 於戏:叹词。

"若悉应其命":如果全部答应他们的要求,

# 悉:全部。

"则州县破乱":州县就会崩溃混乱,

"刺史欲焉逃罪":我这个刺史又能逃到哪里去,

# 逃罪:逃免于罪;逃避罪责。,欲焉:想怎么。

"若不应命":如果不答应,

"又即获罪戾":又会立刻获罪,

# 罪戾:罪状。

"必不免也":肯定免不了灾祸。

"吾将守官":我只打算坚守职责,

# 守官:坚守官员的本分。

"静以安人":安定百姓,

"待罪而已":等待降罪罢了。

"此州是舂陵故地":道州是舂陵旧地,

"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所以我写了这首《舂陵行》来传达百姓的疾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舂陵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一首诗作。这首诗先大致描述了当时赋税种类繁多、官吏用严刑催缴的状况,呈现出社会的整体面貌;接着详细刻画了官府催租的具体情形,展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最后记录了诗人面对催税任务时的内心活动。整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承受的苦难现实,传递出诗人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情感表达曲折而细腻,将诗人正直的品格和为民着想的情怀自然流露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应该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广德元年(763年),元结被任命为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才到任所。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朝廷统治集团对百姓的剥削反而更加残酷,这引发了岭南地区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反抗,道州也被战火波及。原本道州有四万多户人家,经历多次战乱后,剩下的竟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姓生活困苦到了极点,可官府的横征暴敛却一点没减少。元结看到百姓灾难深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惨状,便向朝廷上书为他们请求减免赋税,还在任所修建民房、开垦耕地、减免徭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元结写下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这两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抒发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当时赋税繁重、官吏用强硬手段催缴税款的场景,展现了百姓因这些压迫而生活艰难、难以维持生计的状况,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以及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以大乡大户“靠草根树皮充饥”的惨状,反衬小村小户“更难以想象”的绝境,突出赋税对底层民众的摧毁性打击。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上层的情况,概括描述了当时赋税繁多、官吏用严厉手段催缴的现实。“军国多所需”一句点明了百姓受苦的根源,诗人深切感受到赋税的沉重,所以开头就直接切入主题,随后自然引出下文。接着用“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这样的前后顶接句式,从结构上强化了紧迫感,体现出上级官府催缴赋税的急迫。短短几句,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从“供给岂不忧”到“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转向写百姓的实际情况,具体刻画了民众困苦不堪的生活状态。前两句“忧”与“悲”对照,通过反问和感叹的语气变化,展现了一个封建时代善良官吏的矛盾心理:既担心国家军需民用的供给,又同情在沉重赋税下挣扎的百姓。诗句里满是对横征暴敛的反感,以及对百姓的深切怜悯。在那个历经战乱的年代,百姓负担本就沉重,早已疲惫到了极点。连人口多、财力强的大乡大户都只能靠草根树皮充饥,那些小村小户的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象。“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仅用两句,就把被官府盘剥得虚弱无力的百姓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满是同情与不平,发出“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的感慨,这也为后文具体描写催租场景埋下了伏笔。前两部分从宏观角度勾勒出社会大背景,接下来则从细节入手,选取具体的催租场景展开细致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在参与催缴赋税时的内心活动。诗人先用“急符”二字点明催缴的紧迫,又用“来往迹相追”补充,一个“追”字生动体现出催缴的急切态势。诗人自己深受其扰,在诗的自序中提到:“到任还不到五十天,就收到了各级催缴的符牒二百多封,每封都写着‘超过期限的人,要被降职处罚’。”他对这种做法非常不满,明确指出这种“逼迫”完全没有一点“宽大”的恩情。接着,诗中着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过程,情感描写细腻委婉。一开始,他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如果让百姓卖儿卖女来交税,会把他们逼上绝路;如果抄家抵税,百姓就会失去生活的依靠。想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借听到的“路上百姓的议论”,反映出民众对官府的强烈怨愤——“重驱逐”(比强盗还狠的驱赶)这个“重”字,揭露了当时官府比贼寇更残暴的腐败现实,也流露出百姓深深的怨气。这些现实促使诗人的想法发生转变:他从原本想办法催缴赋税,转而决定坚守正直之道,坚持爱护百姓的原则,甚至不惜抗旨获罪,毅然决定暂缓征收租税。他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天听,恳请最高统治者能体谅百姓疾苦,改变当前的苛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其中真挚的情感。诗人用朴实自然的笔调,倾诉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读来格外触动人心。诗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曲折,完整呈现出一位封建官员的心路历程:从最初为物资供给发愁,到为百姓被横征暴敛而悲伤;从被迫催缴赋税的矛盾,到真心体谅民众疾苦的转变,最终写下呈文表明心志,决心坚守职责、等待责罚(见诗前小序)。这种情感表达含蓄委婉又富有层次,正如杜甫评价的“微婉顿挫”。全诗不追求华丽辞藻,也不刻意雕琢,只是用白描手法如实记录事实、直陈心意。就像元好问在诗论中说的“浪翁的水乐没有固定音律,本就是山林间自然流淌的韶濩之音”,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表达,反而成就了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 元结刺道州,承兵贼之后,征率烦重,民不堪命,作《舂陵行》。其末云:“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诗。”以传考之,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尝奏免税租及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又奏免租庸十馀万缗,困乏流亡尽归。乃知贤者所存,不特空言而已。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元诗本从风谣结构,独此作称其笔。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读高简平淡诗,须看其无所不尽处,若局促气短,挂漏偏缺,岂得言诗?《舂陵行》沉着痛切,忠厚之意,自行其中。若令柴桑公为此,轻拂淡染,含情半吐,反不能动人。此界当知。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郊《赠建业契公》

下一篇:唐·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