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多所需":国家军队需要大量物资,
"切责在有司":严厉的责任都压在有关部门身上。
# 有司:有职务的人,官吏的通称。这里指地方行政长官。
"有司临郡县":有关部门来到州县,
# 临:治理。,有司:有职务的人,官吏的通称。这里指地方行政长官。
"刑法竞欲施":争着施行严刑峻法。
"供给岂不忧":供应军需难道不让人担忧,
# 供给:指供给军国所需。
"征敛又可悲":横征暴敛更令人悲痛。
# 征敛:征收赋税。
"州小经乱亡":州小经历战乱后,
"遗人实困疲":剩下的百姓实在困顿疲惫。
"大乡无十家":大的乡里没有十户人家,
"大族命单羸":大的家族命运孤单瘦弱。
# 单羸:犹孤弱。单:指人口稀少。
"朝餐是草根":早上吃的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晚上吃的还是树皮。
"出言气欲绝":他们说话有气无力,几乎要断气,
"意速行步迟":心里急着赶路脚步却很迟缓。
"追呼尚不忍":官府催逼呼喝已经让人不忍心,
"况乃鞭扑之":更何况用鞭子抽打他们。
"邮亭传急符":驿站传递紧急公文,
# 急符:紧急的催征文书。,邮亭: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
"来往迹相追":来来往往像在互相追赶。
"更无宽大恩":没有一丝宽厚的恩情,
"但有迫促期":只有逼迫的期限。
"欲令鬻儿女":想让百姓卖儿卖女,
# 鬻:卖,出售。
"言发恐乱随":话一出口又怕引发动乱。
"悉使索其家":派差役搜刮他们的家产,
"而又无生资":可他们本来就没有生计之物。
# 生资:生活资料。
"听彼道路言":听听路上百姓的议论,
"怨伤谁复知":他们的悲苦又有谁知道。
"去冬山贼来":年冬天山贼来袭,
"杀夺几无遗":几乎抢光了所有东西。
"所愿见王官":百姓只希望见到朝廷官员,
# 王官:朝廷命官。
"抚养以惠慈":用仁爱之心抚养他们。
"奈何重驱逐":为何还要加重驱逐,
# 驱逐:犹逼迫。
"不使存活为":不让他们活下去。
"安人天子命":安抚百姓是天子的命令,
"符节我所持":符节在我手中。
# 符节:古代朝廷向官员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子巡狩)的凭证与象征。
"州县忽乱亡":如果州县突然崩溃,
"得罪复是谁":获罪的又是谁呢。
"逋缓违诏令":拖延赋税违反诏令,
# 诏令: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逋缓:拖欠,延缓。
"蒙责固其宜":被责备本来就是应该的。
"前贤重守分":代的贤臣重视坚守职责,
# 守分:安守本分。
"恶以祸福移":不会因祸福改变原则。
"亦云贵守官":也说应当尊重职守,
# 守官:严守职责。
"不爱能适时":不贪恋迎合时势。
# 适时:适合时宜。
"顾惟孱弱者":我只是个孱弱的人,
# 孱弱:瘦弱;衰弱。,顾惟:顾念。
"正直当不亏":正直的操守不会亏损。
# 亏:亏理。
"何人采国风":有谁能采集民间歌谣,
# 国风:《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抵是西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
"吾欲献此辞":我想把这首诗献上去。
"癸卯岁":癸卯年,
# 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漫叟授道州刺史":我被任命为道州刺史。
# 漫叟:元结的号。
"道州旧四万余户":道州原本有四万多户人家,
"经贼已来":经历战乱以来,
"不满四千":如今不足四千户,
"大半不胜赋税":大半百姓承受不了赋税。
# 不胜:受不了。
"到官未五十日":我到任还不到五十天,
# 到官:到任。
"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就收到各方使者催缴的公文二百多封,
"皆曰":都说:“
"失其限者":超过期限的,
"罪至贬削":要贬职削官”。
"於戏":唉!
# 於戏:叹词。
"若悉应其命":如果全部答应他们的要求,
# 悉:全部。
"则州县破乱":州县就会崩溃混乱,
"刺史欲焉逃罪":我这个刺史又能逃到哪里去,
# 逃罪:逃免于罪;逃避罪责。,欲焉:想怎么。
"若不应命":如果不答应,
"又即获罪戾":又会立刻获罪,
# 罪戾:罪状。
"必不免也":肯定免不了灾祸。
"吾将守官":我只打算坚守职责,
# 守官:坚守官员的本分。
"静以安人":安定百姓,
"待罪而已":等待降罪罢了。
"此州是舂陵故地":道州是舂陵旧地,
"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所以我写了这首《舂陵行》来传达百姓的疾苦。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抒发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当时赋税繁重、官吏用强硬手段催缴税款的场景,展现了百姓因这些压迫而生活艰难、难以维持生计的状况,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以及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以大乡大户“靠草根树皮充饥”的惨状,反衬小村小户“更难以想象”的绝境,突出赋税对底层民众的摧毁性打击。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上层的情况,概括描述了当时赋税繁多、官吏用严厉手段催缴的现实。“军国多所需”一句点明了百姓受苦的根源,诗人深切感受到赋税的沉重,所以开头就直接切入主题,随后自然引出下文。接着用“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这样的前后顶接句式,从结构上强化了紧迫感,体现出上级官府催缴赋税的急迫。短短几句,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从“供给岂不忧”到“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转向写百姓的实际情况,具体刻画了民众困苦不堪的生活状态。前两句“忧”与“悲”对照,通过反问和感叹的语气变化,展现了一个封建时代善良官吏的矛盾心理:既担心国家军需民用的供给,又同情在沉重赋税下挣扎的百姓。诗句里满是对横征暴敛的反感,以及对百姓的深切怜悯。在那个历经战乱的年代,百姓负担本就沉重,早已疲惫到了极点。连人口多、财力强的大乡大户都只能靠草根树皮充饥,那些小村小户的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象。“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仅用两句,就把被官府盘剥得虚弱无力的百姓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满是同情与不平,发出“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的感慨,这也为后文具体描写催租场景埋下了伏笔。前两部分从宏观角度勾勒出社会大背景,接下来则从细节入手,选取具体的催租场景展开细致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在参与催缴赋税时的内心活动。诗人先用“急符”二字点明催缴的紧迫,又用“来往迹相追”补充,一个“追”字生动体现出催缴的急切态势。诗人自己深受其扰,在诗的自序中提到:“到任还不到五十天,就收到了各级催缴的符牒二百多封,每封都写着‘超过期限的人,要被降职处罚’。”他对这种做法非常不满,明确指出这种“逼迫”完全没有一点“宽大”的恩情。接着,诗中着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过程,情感描写细腻委婉。一开始,他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如果让百姓卖儿卖女来交税,会把他们逼上绝路;如果抄家抵税,百姓就会失去生活的依靠。想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借听到的“路上百姓的议论”,反映出民众对官府的强烈怨愤——“重驱逐”(比强盗还狠的驱赶)这个“重”字,揭露了当时官府比贼寇更残暴的腐败现实,也流露出百姓深深的怨气。这些现实促使诗人的想法发生转变:他从原本想办法催缴赋税,转而决定坚守正直之道,坚持爱护百姓的原则,甚至不惜抗旨获罪,毅然决定暂缓征收租税。他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天听,恳请最高统治者能体谅百姓疾苦,改变当前的苛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其中真挚的情感。诗人用朴实自然的笔调,倾诉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读来格外触动人心。诗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曲折,完整呈现出一位封建官员的心路历程:从最初为物资供给发愁,到为百姓被横征暴敛而悲伤;从被迫催缴赋税的矛盾,到真心体谅民众疾苦的转变,最终写下呈文表明心志,决心坚守职责、等待责罚(见诗前小序)。这种情感表达含蓄委婉又富有层次,正如杜甫评价的“微婉顿挫”。全诗不追求华丽辞藻,也不刻意雕琢,只是用白描手法如实记录事实、直陈心意。就像元好问在诗论中说的“浪翁的水乐没有固定音律,本就是山林间自然流淌的韶濩之音”,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表达,反而成就了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 元结刺道州,承兵贼之后,征率烦重,民不堪命,作《舂陵行》。其末云:“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诗。”以传考之,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尝奏免税租及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又奏免租庸十馀万缗,困乏流亡尽归。乃知贤者所存,不特空言而已。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元诗本从风谣结构,独此作称其笔。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读高简平淡诗,须看其无所不尽处,若局促气短,挂漏偏缺,岂得言诗?《舂陵行》沉着痛切,忠厚之意,自行其中。若令柴桑公为此,轻拂淡染,含情半吐,反不能动人。此界当知。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上一篇:唐·孟郊《赠建业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