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坐啸独悲秋":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
# 坐啸:闲坐吟啸。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海雾江云引暮愁":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 海雾江云:暗指福建唐王朱聿键、浙江鲁王朱以海的抗清力量。陈子龙当时与他们都有联系。
"不信有天常似醉":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
# 天常似醉:指老天昏聩如醉,让清人统治中国。
"最怜无地可埋忧":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荒荒葵井多新鬼":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
# 葵井:自《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荒荒:萧条;冷落。
"寂寂瓜田识故侯":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 寂寂瓜田识故侯: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之后,于长安城东隐居种瓜。此指明亡后隐遁不出的公卿贵族。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
# 见说五湖供饮马:五湖,指太湖及附近湖泊,该句言五湖已被清军所占,供其饮马。
"沧浪何处着渔舟":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现出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悲秋”典出宋玉《九辩》,将个人悲愁与传统文人伤秋情结嫁接,又以“行吟坐啸”暗合屈原放逐意象,强化亡国孤臣的忧愤。颔联“天醉”化用张衡《西京赋》与李商隐诗句,以“天帝醉眠”喻清廷统治的混乱,借“埋忧”反用仲长统典故,将“无处埋忧”的现实困境与“寄愁天地”的古典表达形成张力,既批判时政,又暗含复国信念。颈联“葵井”“瓜田”分别化用《十五从军行》与东陵侯邵平典故,以汉魏乱世景象类比明清易代的惨状,使“新鬼”“故侯”的现实悲剧获得历史纵深,增强控诉的厚重感。对比:首联“海雾江云”的宏大背景与“独”字的个体孤独形成空间对比;颈联“葵井新鬼”的底层苦难与“瓜田故侯”的贵族落魄形成阶层对比;尾联“五湖饮马”的铁蹄肆虐与“渔舟无着”的隐逸破灭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多层对比将亡国之痛从个人愁绪升华为时代悲剧。
3. 分段赏析
首联“悲秋”典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日本是草木凋零的萧瑟时节,更兼诗人面对华夏大地的满目疮痍,内心愤懑难抑,只能“行吟坐啸”。一个“独”字暗含双重意蕴:既叹自身身世孤零,亦指抗清斗争陷入低谷,烽火渐熄之际难觅同道的孤独。海雾江云的暮色苍茫,更催发万千悲愤——作为晚明遗老与南明旧臣,诗人曾为挽救王朝奔走呼号,最终却落得世事如梦的结局,怎不令人痛心疾首?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化用双重典故:“天醉”典出张衡《西京赋》,喻指朝政混乱(李商隐《咸阳》亦有“天地醉”之叹);“埋忧”反用仲长统“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之意。诗人坚信苍天不会长久昏聩,明室终有复兴之日,却痛惜大好河山沦陷,竟无寸土可埋葬忧愁。此联在首联悲秋之情中注入现实抗争精神,以“天醉”批判清廷统治,以“无地埋忧”控诉国土沦丧,让情感从自然悲戚升华为政治忧思。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借古喻今:“荒荒葵井”化用《十五从军行》“井上生旅葵”,极写清兵铁蹄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状,荒村野井间尽是新丧冤魂;“寂寂瓜田”典出秦末东陵侯邵平种瓜故事,暗指明室王公沦为庶人的凄凉结局。此联从底层百姓的尸横遍野,到上层贵族的落魄求生,全景式展现明清易代的血泪灾难,字字浸透对乱世的控诉。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以沉重叹息收束全篇:听闻清兵已饮马太湖,连江南水乡也沦为战场,诗人欲效仿渔夫泛舟江湖而不可得。“五湖饮马”象征国土全面沦陷,“渔舟无着”则以隐逸理想的破灭,道尽遗民无家可归的绝望——当最后一片江湖也被铁蹄踏破,亡国之痛便化作无处安放的悲凉。
4. 作品点评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变化显著。早期作品辞藻浓丽华美,尤其偏好拟古乐府;后期因受国势动荡与人生阅历的影响,多有感伤时世之作,风格转向沉郁顿挫,往往直抒孤愤,兼具沉雄豪放与悲壮苍凉的特质。《秋日杂感》正是其晚期诗风的典型代表。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地区已沦陷于清军铁蹄之下。尽管吴中进士吴昜曾举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亦奋勇抵抗,但先后均遭清军镇压。在这危难之际,陈子龙亦感前路艰难,曾身着僧服、隐姓埋名,辗转于吴中一带,等待抗清时机。诗人的悲愤之情与爱国情怀,在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在短诗中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此诗的显著特色之一便是大量运用典故,且皆能与诗意浑然交融、了无痕迹。这既展现了作者的博学识见,也有助于情感的深沉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