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gǎn
shí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陈子龙浏览量:3
xíng
yín
zuò
xiào
bēi
qiū
hǎi
jiāng
yún
yǐn
chóu
xìn
yǒu
tiān
cháng
zuì
zuì
lián
mái
yōu
huāng
huāng
kuí
jǐng
duō
xīn
guǐ
guā
tián
shí
hóu
jiàn
shuō
gōng
yǐn
cāng
láng
chù
zhuó
zhōu

译文

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逐句剖析

"行吟坐啸独悲秋":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

# 坐啸:闲坐吟啸。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海雾江云引暮愁":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 海雾江云:暗指福建唐王朱聿键、浙江鲁王朱以海的抗清力量。陈子龙当时与他们都有联系。

"不信有天常似醉":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

# 天常似醉:指老天昏聩如醉,让清人统治中国。

"最怜无地可埋忧":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荒荒葵井多新鬼":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

# 葵井:自《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荒荒:萧条;冷落。

"寂寂瓜田识故侯":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 寂寂瓜田识故侯: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之后,于长安城东隐居种瓜。此指明亡后隐遁不出的公卿贵族。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

# 见说五湖供饮马:五湖,指太湖及附近湖泊,该句言五湖已被清军所占,供其饮马。

"沧浪何处着渔舟":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杂感十首(其二)》为明代陈子龙的七言律诗。开篇将悲秋主体置于海雾江云的迷蒙之境,寄寓充塞天地的无尽愁绪;颔联直抒胸臆,既坚信清兵肆虐乃一时之态、河山终当光复,又因现实苍凉而忧思难抑。颈联追念吴昜等抗清义士,亦为落魄的明廷旧臣悲戚伤怀;尾联以“清兵饮马五湖、放舟无地”的喟叹,道尽故国沦丧、无处容身的怆然。全诗沉郁顿挫、哀婉深挚,既倾诉对故国的深切怀恋与对死难志士的痛悼之情,更彰显其不屈不挠、志在复国的宏阔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叛降清廷,引清兵入关攻占北京。次年,清军铁蹄直驱江南,刚建立数月的南京弘光政权迅速覆灭,东南数省陷入兵荒马乱的苦难境地。此诗作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题注称“客吴中作”,“吴中”即苏州一带。当时陈子龙在苏、松地区联络江南各地抗清武装,奋勇抵御清军。战乱之后,他写下《秋日杂感》十首,本诗为组诗第二首。形象地描写了清兵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现出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悲秋”典出宋玉《九辩》,将个人悲愁与传统文人伤秋情结嫁接,又以“行吟坐啸”暗合屈原放逐意象,强化亡国孤臣的忧愤。颔联“天醉”化用张衡《西京赋》与李商隐诗句,以“天帝醉眠”喻清廷统治的混乱,借“埋忧”反用仲长统典故,将“无处埋忧”的现实困境与“寄愁天地”的古典表达形成张力,既批判时政,又暗含复国信念。颈联“葵井”“瓜田”分别化用《十五从军行》与东陵侯邵平典故,以汉魏乱世景象类比明清易代的惨状,使“新鬼”“故侯”的现实悲剧获得历史纵深,增强控诉的厚重感。对比:首联“海雾江云”的宏大背景与“独”字的个体孤独形成空间对比;颈联“葵井新鬼”的底层苦难与“瓜田故侯”的贵族落魄形成阶层对比;尾联“五湖饮马”的铁蹄肆虐与“渔舟无着”的隐逸破灭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多层对比将亡国之痛从个人愁绪升华为时代悲剧。

3. 分段赏析

首联“悲秋”典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日本是草木凋零的萧瑟时节,更兼诗人面对华夏大地的满目疮痍,内心愤懑难抑,只能“行吟坐啸”。一个“独”字暗含双重意蕴:既叹自身身世孤零,亦指抗清斗争陷入低谷,烽火渐熄之际难觅同道的孤独。海雾江云的暮色苍茫,更催发万千悲愤——作为晚明遗老与南明旧臣,诗人曾为挽救王朝奔走呼号,最终却落得世事如梦的结局,怎不令人痛心疾首?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化用双重典故:“天醉”典出张衡《西京赋》,喻指朝政混乱(李商隐《咸阳》亦有“天地醉”之叹);“埋忧”反用仲长统“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之意。诗人坚信苍天不会长久昏聩,明室终有复兴之日,却痛惜大好河山沦陷,竟无寸土可埋葬忧愁。此联在首联悲秋之情中注入现实抗争精神,以“天醉”批判清廷统治,以“无地埋忧”控诉国土沦丧,让情感从自然悲戚升华为政治忧思。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借古喻今:“荒荒葵井”化用《十五从军行》“井上生旅葵”,极写清兵铁蹄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状,荒村野井间尽是新丧冤魂;“寂寂瓜田”典出秦末东陵侯邵平种瓜故事,暗指明室王公沦为庶人的凄凉结局。此联从底层百姓的尸横遍野,到上层贵族的落魄求生,全景式展现明清易代的血泪灾难,字字浸透对乱世的控诉。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以沉重叹息收束全篇:听闻清兵已饮马太湖,连江南水乡也沦为战场,诗人欲效仿渔夫泛舟江湖而不可得。“五湖饮马”象征国土全面沦陷,“渔舟无着”则以隐逸理想的破灭,道尽遗民无家可归的绝望——当最后一片江湖也被铁蹄踏破,亡国之痛便化作无处安放的悲凉。

4. 作品点评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变化显著。早期作品辞藻浓丽华美,尤其偏好拟古乐府;后期因受国势动荡与人生阅历的影响,多有感伤时世之作,风格转向沉郁顿挫,往往直抒孤愤,兼具沉雄豪放与悲壮苍凉的特质。《秋日杂感》正是其晚期诗风的典型代表。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地区已沦陷于清军铁蹄之下。尽管吴中进士吴昜曾举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亦奋勇抵抗,但先后均遭清军镇压。在这危难之际,陈子龙亦感前路艰难,曾身着僧服、隐姓埋名,辗转于吴中一带,等待抗清时机。诗人的悲愤之情与爱国情怀,在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在短诗中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此诗的显著特色之一便是大量运用典故,且皆能与诗意浑然交融、了无痕迹。这既展现了作者的博学识见,也有助于情感的深沉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旅兴(四十首)》

下一篇:明·钱逵《次韵陈敬初答虞清二子雨中见寄绝句(六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