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坐啸独悲秋":行吟坐啸独自悲秋,
# 坐啸:闲坐吟啸。,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海雾江云引暮愁":望海雾江云都引起暮愁。
# 海雾江云:暗指福建唐王朱聿键、浙江鲁王朱以海的抗清力量。陈子龙当时与他们都有联系。
"不信有天常似醉":不相信老天爷会常昏如醉,不相信清人能永远统治中国,
# 天常似醉:指老天昏聩如醉,让清人统治中国。
"最怜无地可埋忧":最痛心的是已国破家亡想埋忧愁于地下也不可能。
"荒荒葵井多新鬼":荒芜的井台上野葵丛生人民惨遭屠杀死尸遍野,
# 葵井:旁边长着冬葵的水井。,荒荒:萧条;冷落。
"寂寂瓜田识故侯":在沉寂清冷的瓜田里还可认出现已沦落为老圃的旧朝公侯。
# 瓜田识故侯:指明亡后,明士大夫隐伏于草泽田野中。,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听说江南五湖早已成为清兵饮马的地方,天下已无清净处,
# 五湖:指太湖,当年范蠡曾携西施泛舟于此。
"沧浪何处着渔舟":哪里还有可泛渔舟归隐的沧浪之水呢?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时局的亡国哀思诗。全诗通过描绘秋日萧瑟之景与动荡时局,抒发了诗人对明末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沉痛感慨,深刻表达了遗民诗人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用典:“悲秋”典出宋玉《九辩》,为全诗营造出悲戚的氛围;“不信有天常似醉”化用《文选》及李商隐诗中“天醉”的典故,喻指政府混乱;“最怜无地可埋忧”反用仲长统《述志》诗典故,抒发亡国之痛;“荒荒葵井多新鬼”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诗句,描绘清兵蹂躏后民间的凄凉景象;“寂寂瓜田识故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的故事,概括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借景抒情:首联中“海雾江云,暮色茫茫”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万千悲愤,烘托出其悲苦沉重的心境。直抒胸臆:如“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明室复兴的坚信以及无处排解忧愁的痛苦。对比衬托:颈联将下层黎庶的悲惨境况与上层达贵的结局进行对比,突出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尾联中“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以清兵的强势与自己的孤独无助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哀。
3. 分段赏析
《秋日杂感》首联描绘了亡国后作者悲苦沉重的心境。“悲秋”典故出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是万物凋零、易引愁思的季节,更何况作者面对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华夏大地。因此他内心愤懑,行吟坐啸。“独”字可作两解:既指作者慨叹身世孤寂,也暗喻抗清斗争陷入困境,遍地烽火渐被清军扑灭,胸中抱负难觅同道。海雾江云、暮色苍茫,更添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经历紧密相连,他身为晚明遗老,曾于南明政权任职,为挽救危局奔走呼号,耗尽半生心血,最终却如南柯一梦,怎能不令其痛心。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延续亡国之痛的抒发。此联运用两处典故,“不信”一句化用《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中秦穆公梦天帝醉赐鹑首之地的故事,李商隐《咸阳》诗也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常以“天醉”喻政局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反用其意,表达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聩,让清人一统天下,坚信明室江山终有复兴之日。只是如今大片国土沦陷,竟无一处可消解忧愁。这两句在首联基础上深化主题,于清秋暮色引发的悲愁中融入现实内容,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意义。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刻画明室臣民的悲惨境遇。清兵南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频发,众多百姓蒙冤丧命。“荒荒”一句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民间遭清兵践踏后荒芜凄凉的景象;“寂寂”句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瓜农的典故,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命运。此联从平民写到贵族,真实反映明清易代带来的灾难。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如一声叹息,道出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闻清兵已占据此地,作者想要效仿渔夫,驾舟浪迹水乡也难以实现了。
4. 作品点评
在短小篇幅内承载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此诗显著特色之一,便是大量运用典故,且典故与诗意自然融合,毫无生硬拼凑之感。这既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积累,也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远、意蕴悠长。
上一篇:明·葛一龙《清明》
下一篇:明·边贡《次献吉留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