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gǎn

朝代:明作者:陈子龙浏览量:3
xíng
yín
zuò
xiào
bēi
qiū
hǎi
jiāng
yún
yǐn
chóu
xìn
yǒu
tiān
cháng
zuì
zuì
lián
mái
yōu
huāng
huāng
kuí
jǐng
duō
xīn
guǐ
guā
tián
shí
hóu
jiàn
shuō
gōng
yǐn
cāng
láng
chù
zhuó
zhōu

译文

行吟坐啸独自悲秋,望海雾江云都引起暮愁。不相信老天爷会常昏如醉,不相信清人能永远统治中国,最痛心的是已国破家亡想埋忧愁于地下也不可能。荒芜的井台上野葵丛生人民惨遭屠杀死尸遍野,在沉寂清冷的瓜田里还可认出现已沦落为老圃的旧朝公侯。听说江南五湖早已成为清兵饮马的地方,天下已无清净处,哪里还有可泛渔舟归隐的沧浪之水呢?

逐句剖析

"行吟坐啸独悲秋":行吟坐啸独自悲秋,

# 坐啸:闲坐吟啸。,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海雾江云引暮愁":望海雾江云都引起暮愁。

# 海雾江云:暗指福建唐王朱聿键、浙江鲁王朱以海的抗清力量。陈子龙当时与他们都有联系。

"不信有天常似醉":不相信老天爷会常昏如醉,不相信清人能永远统治中国,

# 天常似醉:指老天昏聩如醉,让清人统治中国。

"最怜无地可埋忧":最痛心的是已国破家亡想埋忧愁于地下也不可能。

"荒荒葵井多新鬼":荒芜的井台上野葵丛生人民惨遭屠杀死尸遍野,

# 葵井:旁边长着冬葵的水井。,荒荒:萧条;冷落。

"寂寂瓜田识故侯":在沉寂清冷的瓜田里还可认出现已沦落为老圃的旧朝公侯。

# 瓜田识故侯:指明亡后,明士大夫隐伏于草泽田野中。,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听说江南五湖早已成为清兵饮马的地方,天下已无清净处,

# 五湖:指太湖,当年范蠡曾携西施泛舟于此。

"沧浪何处着渔舟":哪里还有可泛渔舟归隐的沧浪之水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杂感十首·其二》是明代陈字龙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开篇,诗人将悲秋的主体形象置于海雾江云的迷蒙之境,寄寓了充塞天地的愁思。颔联写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忧虑,他坚信清兵肆虐只是一时,明室终有光复之日,可残酷的现实又令他愁绪难消。颈联追念吴昜等抗清义士,也为落魄的明廷旧臣感到忧伤。尾联以清兵饮马五湖,无处放舟的慨叹,抒发故国沦丧、无处容身的悲戚。全诗沉郁顿挫、哀婉动人,既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对死难志士的哀悼,也体现出他不屈不挠、志在复国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京陷落。次年,清军南下,刚建立数月的南京弘光政权迅速覆灭,东南数省陷入动荡。清顺治三年(1646年),陈子龙在苏州一带联络抗清力量时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本诗为组诗其二,题传标注“客吴中作”,其中“吴中”即苏州 。在频繁战事的间隙,陈子龙将心中感慨诉诸笔端,写下这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时局的亡国哀思诗。全诗通过描绘秋日萧瑟之景与动荡时局,抒发了诗人对明末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沉痛感慨,深刻表达了遗民诗人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用典:“悲秋”典出宋玉《九辩》,为全诗营造出悲戚的氛围;“不信有天常似醉”化用《文选》及李商隐诗中“天醉”的典故,喻指政府混乱;“最怜无地可埋忧”反用仲长统《述志》诗典故,抒发亡国之痛;“荒荒葵井多新鬼”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诗句,描绘清兵蹂躏后民间的凄凉景象;“寂寂瓜田识故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的故事,概括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借景抒情:首联中“海雾江云,暮色茫茫”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万千悲愤,烘托出其悲苦沉重的心境。直抒胸臆:如“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明室复兴的坚信以及无处排解忧愁的痛苦。对比衬托:颈联将下层黎庶的悲惨境况与上层达贵的结局进行对比,突出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尾联中“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以清兵的强势与自己的孤独无助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哀。

3. 分段赏析

《秋日杂感》首联描绘了亡国后作者悲苦沉重的心境。“悲秋”典故出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是万物凋零、易引愁思的季节,更何况作者面对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华夏大地。因此他内心愤懑,行吟坐啸。“独”字可作两解:既指作者慨叹身世孤寂,也暗喻抗清斗争陷入困境,遍地烽火渐被清军扑灭,胸中抱负难觅同道。海雾江云、暮色苍茫,更添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经历紧密相连,他身为晚明遗老,曾于南明政权任职,为挽救危局奔走呼号,耗尽半生心血,最终却如南柯一梦,怎能不令其痛心。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延续亡国之痛的抒发。此联运用两处典故,“不信”一句化用《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中秦穆公梦天帝醉赐鹑首之地的故事,李商隐《咸阳》诗也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常以“天醉”喻政局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反用其意,表达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聩,让清人一统天下,坚信明室江山终有复兴之日。只是如今大片国土沦陷,竟无一处可消解忧愁。这两句在首联基础上深化主题,于清秋暮色引发的悲愁中融入现实内容,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意义。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刻画明室臣民的悲惨境遇。清兵南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频发,众多百姓蒙冤丧命。“荒荒”一句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民间遭清兵践踏后荒芜凄凉的景象;“寂寂”句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瓜农的典故,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命运。此联从平民写到贵族,真实反映明清易代带来的灾难。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如一声叹息,道出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闻清兵已占据此地,作者想要效仿渔夫,驾舟浪迹水乡也难以实现了。

4. 作品点评

在短小篇幅内承载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此诗显著特色之一,便是大量运用典故,且典故与诗意自然融合,毫无生硬拼凑之感。这既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积累,也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远、意蕴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葛一龙《清明》

下一篇:明·边贡《次献吉留别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