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zhōu

朝代:明作者:陈子龙浏览量:3
xiāng
sòng
líng
kǒu
hán
lèi
shàng
zhōu
xíng
zhī
sān
jiāng
shuǐ
shì
fēn
liú

译文

相别于巴陵岸口,含着眼泪,独自上了小船。不知这长江、湘水、沅水,为什么也要分流而去?

逐句剖析

"相送巴陵口":相别于巴陵岸口,

# 巴陵口:巴陵三江口。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位于长江南岸,滨临洞湖。

"含泪上舟行":含着眼泪,独自上了小船。

"不知三江水":不知这长江、湘水、沅水,

# 三江:指长江、湘水、沅水。三江在巴陵与洞庭湖相通。

"何事亦分流":为什么也要分流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洲歌》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诗作。此诗开篇描绘了送别场景,“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生动展现了送别之人饱含着不舍与哀愁,在巴陵口送别后,带着泪水登上舟船离去的画面,将离情别绪渲染得十分浓烈。后两句“不知三江水,何事亦分流”,诗人借景抒情,以三江水的分流这一自然景象,隐喻离别后各自天涯、难以相聚的无奈,将深沉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现象的发问之中。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送别场景,借景巧妙地传达出离别的哀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陈子龙诗歌注重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的特点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巴陵口送别友人时含泪登舟,看到三江水分流的景象并对此发出疑问,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哀愁。

2. 分段赏析

“相送巴陵口”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在巴陵口,直接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场所,简洁地勾勒出一幅送别图景的开端,让读者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送别之人与即将远行之人在此分别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基调。“含泪上舟行”细致地刻画了送别者的神态与动作。“含泪”二字生动地展现出送别者内心的悲痛与不舍,这种情感通过“含”字表现得极为克制却又深沉浓烈,而“上舟行”则描绘出送别之人无奈地看着离人登上舟船渐行渐远的情景,将送别时的那种哀伤与眷恋之情进一步渲染开来。“不知三江水”这一句看似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实则是借景抒情。“不知”二字体现出送别者内心的迷茫与惆怅,在离别的愁绪之下,连眼前常见的三江水都仿佛变得陌生起来,诗人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江水上,以这种疑惑来暗示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何事亦分流”紧承上句,以江水的分流比喻离人即将分离各奔东西。诗人用“何事”这一带有追问意味的词,表达出对离别的不解与不舍,好像在质问江水为何要分开流淌,就如同质问命运为何要让离人分别,把无形的离情别绪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中的离别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世贞《戚将军赠宝剑歌(其五)》

下一篇:明·王问《赠吴之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