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韶华":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
#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东风惯是吹红去":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
# 红:指春天的花。,东风:春风。
"几番烟雾":几重烟雨朦胧,
# 几番烟雾: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只有花难护":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
"梦里相思":在梦里都在思念,
"故国王孙路":旧时故国的道路。
# 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南明的鲁王、唐王。,故国:一作芳草。
"春无主":春天反复无常,
# 无主:一作无语。
"杜鹃啼处":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
# 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
"泪染胭脂雨":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 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泪染:一作“泪洒”。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感怀词。描绘了春日里满眼的美好春光,却被东风惯常地吹落红花,烟雾缭绕中花难以得到保护。词人在梦里思念着故国王孙之路,感慨如今春天仿佛失去了主宰。杜鹃啼叫的地方,落下的雨水仿佛是泪水染成的胭脂色。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伤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巧用“杜鹃啼血”典故(古蜀帝杜宇化鸟啼血染红山花)。原指哀痛至极或亡国之恨,作者以杜鹃啼血喻明王朝覆灭之痛,“胭脂雨”融合花雨与泪痕意象,既写风雨落花之景,又借血泪暗喻战乱苦难,将家国之悲寄于自然意象,含蓄传递“忧时托志”之情。象征:“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韶华”(春光)和“红”(花),“花”象征着明朝的美好事物、国家的繁荣;“东风”象征着摧毁明朝的势力,暗示明朝的繁华已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二句以“先扬后抑”手法起笔。词人目之所及,本是“满眼韶华”的春日盛景,一片生机盎然。然而,东风骤起,瞬间落红满地,景象陡转。这一自然的顿挫,不仅呈现了季节的更替,更暗喻了时代的剧变。陈子龙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情感,在他心中,明代江山如同“满眼韶华”般美好,“韶华”与“红”(花)象征着他所热爱的明王朝江山与百姓;而“东风”则被赋予贬义,象征着邪恶势力,暗指清兵南下的残酷现实(此用法化用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中“东风恶,欢情薄”的贬义意象)。“几番烟雾”一句,补足了前句未明写的“雨”,描绘出春日里风雨连绵、烟雾迷蒙的景象。在东风肆虐、烟雨凄迷中,百花凋零,一片凄凉,词人至此情感迸发,慨叹“只有花难护”!此句既写自然风雨对百花的摧残,更暗喻词人在现实中为挽救明王朝危亡而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却徒劳无功的无奈,深刻反映其内心的亡国之痛。下片:看似宕开一笔,实则与上片意脉紧密相连,转而直写对明王朝的深切怀念。词人白天见风雨摧残落花,夜晚便自然联想到遭践踏的故国,以“梦里相思”这一艳词常见之语,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贴切而深刻。“王孙”一词,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在此处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可怜王孙泣路隅”的含义,指代在清兵南下时流离失所的朱明宗室子弟。词人对这些“王孙”魂牵梦绕,实则是将复兴明王朝的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然而,梦醒之后,依旧是风雨如磐、落红成阵的残酷现实,词人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抒发江山易主的悲痛。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悲哀情绪,“泪染胭脂雨”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杜鹃悲鸣泣血,洒在风雨中的落花上,形成红雨满天的景象,既壮丽又悲惨。此句融合杜甫《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等典故,陈子龙将其融会贯通,自创新意,使词句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更蕴含深沉的亡国之痛与血泪控诉。
4. 作品点评
陈子龙在诗词创作中尤为注重寄托之意,其在《六子诗序》中明确提出作诗当“忧时托志”。这首词虽在形式上呈现出“风流婉丽”的风格,但其“忧时托志”的内核与诗作一脉相承,于绮丽表象之下,蕴藏着深沉隽永的思想内涵。
# 此词的题材是描写春日风雨残红花之景象,其篇外之旨却是抒写亡国之悲。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英志《论陈子龙词》
# 这首词借惜花怀人,感叹亡国的哀痛与复国的艰难。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山林《陈子龙的词与词论》
上一篇:明·李流芳《黄河夜泊》
下一篇:明·袁宏道《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