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lǎn
lóu

朝代:明作者:陈子龙浏览量:3
wēi
lóu
zūn
jiǔ
jiān
jiā
nán
wàng
xiāo
xiāng
shuǐ
yún
bàn
hán
qīng
hǎi
àn
fēng
yáo
yìng
chì
chéng
xiá
shuāng
fēi
yuè
shén
jùn
bàn
quē
shān
dài
xué
jiù
lóng
kōng
shù
shǒu
jiàn
fēng
téng
rào
shuāng
huā

译文

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逐句剖析

"危楼樽酒赋蒹葭":高楼上我借酒抒怀,

# 蒹葭: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樽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危:高。

"南望潇湘水一涯":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麓半涵青海雾":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

# 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云麓:云山之意。

"岸枫遥映赤城霞":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 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双飞日月驱神骏":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

"半缺河山待女娲":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

# 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剑锋腾踏绕霜花":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一览楼》是明代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登上览楼,借景抒情,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高楼上,手持酒杯追怀屈原,吟诵诗篇,向南眺望潇湘之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思。颔联通过描写山上的树林笼罩在雾气中,岸边枫叶映照着云霞的自然景色,暗示赏景中时间的飞逝。颈联以日月奔腾象征时光飞逝,而“半缺河山”则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山河破碎的现状,“待女娲”表达了诗人渴望有像女娲补天一样的英雄人物出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学有所成,却只能徒然地袖手旁观,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九日登一览楼》作于清顺治三年(1647)重阳日,是陈子龙登高纵目时的感慨之作。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京失守,南明小朝廷岌岌可危。陈子龙联合抗清志士于闰六月发动江南抗清起义,失败后侥幸逃脱,避难于嘉善“水月庵”。彼时,明“唐王”在福州继位改元隆武,“鲁王”在绍兴“监国”,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两个明朝皇帝,在忠于朱明王朝的江南士大夫眼中,便是诗中所言“双飞日月”。而此时山河破碎,长江以北大片土地已沦陷敌手,明朝已然灭亡。诗人登楼远眺,面对如此残局,心中忧思难平,借诗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感怀诗。诗的主题围绕着诗人登楼时的场景展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抒发了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为实写。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危楼上手持酒杯吟诗,向南眺望潇湘之景,以及山间树林被雾气笼罩、岸边枫叶与云霞相互映衬的画面。“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是虚写。“双飞日月”象征着当时南明两个朝廷并立的局面,“半缺河山待女娲”运用女娲补天典故,虚写国家山河破碎,亟待拯救;“学就屠龙空束手”中“屠龙”虚指高超本领,虚写自己空有才能却无法施展。虚写部分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将现实与想象、担忧相结合,深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虚实结合使诗歌既有现实的画面感,又有对国家局势和自身境遇的深沉思考。用典:“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运用了“屠龙”的典故,“屠龙”在《庄子》中代表高超的技艺和本领,诗人用“学就屠龙空束手”表明自己学有所成,却只能徒然地看着国家沦陷却无法施展才能,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赋:“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运用了赋的手法。赋即铺陈直叙,此句直接描述诗人在高楼上手持酒杯,面对蒹葭,向南眺望潇湘大地的情景。诗人如实展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动作以及视线所及之处,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渲染,直白地勾勒出画面。通过这种铺陈,让读者清晰了解到诗人登楼远望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流露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关注与牵挂,同时为后文抒发深沉的家国情怀做了铺垫,使情感的抒发更自然真切。

3. 分段赏析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首联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危楼上,手持酒杯吟诵《蒹葭》,向南眺望潇湘之水的画面。“危楼”营造出一种孤高的氛围,“樽酒赋蒹葭”体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而“南望潇湘水一涯”则暗示了诗人对远方局势的关注,可能是对国家南方局势的忧虑,为全诗奠定了忧思的基调。“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颔联描写了自然景色,山上的树林一半笼罩在雾气中,岸边的枫叶远远地映照着云霞。此联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但同时也可能隐喻着国家局势的朦胧与不明朗,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颈联以日月奔腾象征时光飞逝,“双飞日月”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快速流逝。“半缺河山”则直接点明了国家山河破碎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待女娲”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有像女娲补天一样的英雄人物出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学成了高深的本领,但却只能徒然地袖手旁观,“空束手”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愤。手中的剑锋跳跃着,剑刃上绕着霜花,却无处施展,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九日登一览楼》是一曲英雄悲歌。诗人面对残破局势,内心悲愤而发出深沉呼唤,字里行间饱含对南方小朝廷的祝福,尽显壮志难酬却壮心不已的慷慨悲凉。此诗虚实相生,“实”为登楼所见,如“樽酒赋诗”“望潇湘”“青海雾”“赤城霞”等眼前景人事;“虚”是亟盼女娲补天力挽狂澜,回想空有屠龙术难施展仍拔剑起舞,借虚实结合将情感与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子龙诗由模仿而走向现实,抒发真性情,开清初诗坛新风,这首诗可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生当作人杰壮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周思得《梦游仙词(二首)》

下一篇:明·潘德元《秋江钓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