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第三顶":西山的第三座峰顶上,
"茅宇依双松":有茅草盖的房屋紧挨着两棵松树。
"杳杳欲至天":峰顶高远,仿佛快要接近天空,
"云梯升几重":像云梯一样的山路不知盘旋上升了多少层。
"莹魄澄玉虚":明亮的月光澄澈了天空,
"以求鸾鹤踪":我想要寻觅鸾鸟和仙鹤的踪迹。
"逶迤非天人":蜿蜒前行,这里并非天上的仙人之地,
"执节乘赤龙":但我手持符节,仿佛骑着赤龙。
"旁映白日光":旁边映照着白天的日光,
"缥缈轻霞容":天空中呈现出缥缈的轻云霞光。
"孤辉上烟雾":孤独的光辉升入烟雾之中,
"余影明心胸":余下的光影照亮了我的内心。
"愿与黄麒麟":我希望能和黄色的麒麟一起,
"欲飞而莫从":想要飞翔却没有办法跟随。
"因寂清万象":因为寂静,周围万物都变得清幽,
"轻云自中峰":轻柔的云朵从山峰中间飘过。
"山暝学栖鸟":天色渐暗,我像栖息的鸟儿一样安静下来,
"月来随暗蛩":月亮升起,伴随着暗处的蟋蟀。
"寻空静余响":在寂静的空中寻觅余音,
"袅袅云溪钟":传来袅袅的云溪寺的钟声。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分段赏析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开篇点明地点是西山的第三座峰顶,“茅宇依双松”描绘出峰顶的简陋居所与自然相伴的景象。“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则强调峰顶的高远,仿佛接近天空,山路如云梯般盘旋上升,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感觉。“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描写月光澄澈了天空,“莹魄”指明月,“玉虚”指天空。“以求鸾鹤踪”体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之物的追寻。“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则进一步表达诗人的想象,虽身处此地并非天人,但心怀壮志,仿佛手持符节骑着赤龙。“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孤辉上烟雾,余影明心胸”,描绘了白天阳光映照、云霞缥缈的美景,“孤辉上烟雾,余影明心胸”则通过光影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孤独的光辉和余下的光影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表达了诗人对黄麒麟的向往,希望能与之一同飞翔,但现实却无法实现。“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则描绘出寂静的环境使万物变得清幽,轻柔的云朵从山峰中间飘过,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蛬。寻空静余响,袅袅云溪钟”,描写了天色渐暗,诗人像栖息的鸟儿一样安静下来,月亮升起,伴随着暗处的蟋蟀。“寻空静余响,袅袅云溪钟”则以钟声作结,袅袅的钟声在寂静的空中回荡,更增添了宁静悠远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上一篇:唐·施肩吾《送绝粒僧》
下一篇: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