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fēng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西
shān
sān
dǐng
máo
shuāng
sōng
yǎo
yǎo
zhì
tiān
yún
shēng
chóng‌
yíng
chéng
qiú
luán
zōng
wēi
fēi
tiān
rén
zhí
jié
chéng
chì
lóng
páng
yìng
bái
guāng
piāo
miǎo
qīng
xiá
róng
huī
shàng
yān
yǐng
míng
xīn
xiōng
yuàn
huáng
lín
fēi
ér
cóng
yīn
qīng
wàn
xiàng
qīng
yún
zhōng
fēng
shān
míng
xué
niǎo
yuè
lái
suí
àn
qióng
xún
kōng
jìng
xiǎng
niǎo
niǎo
yún
zhōng

译文

西山的第三座峰顶上,有茅草盖的房屋紧挨着两棵松树。峰顶高远,仿佛快要接近天空,像云梯一样的山路不知盘旋上升了多少层。明亮的月光澄澈了天空,我想要寻觅鸾鸟和仙鹤的踪迹。蜿蜒前行,这里并非天上的仙人之地,但我手持符节,仿佛骑着赤龙。旁边映照着白天的日光,天空中呈现出缥缈的轻云霞光。孤独的光辉升入烟雾之中,余下的光影照亮了我的内心。我希望能和黄色的麒麟一起,想要飞翔却没有办法跟随。因为寂静,周围万物都变得清幽,轻柔的云朵从山峰中间飘过。天色渐暗,我像栖息的鸟儿一样安静下来,月亮升起,伴随着暗处的蟋蟀。在寂静的空中寻觅余音,传来袅袅的云溪寺的钟声。

逐句剖析

"西山第三顶":西山的第三座峰顶上,

"茅宇依双松":有茅草盖的房屋紧挨着两棵松树。

"杳杳欲至天":峰顶高远,仿佛快要接近天空,

"云梯升几重":像云梯一样的山路不知盘旋上升了多少层。

"莹魄澄玉虚":明亮的月光澄澈了天空,

"以求鸾鹤踪":我想要寻觅鸾鸟和仙鹤的踪迹。

"逶迤非天人":蜿蜒前行,这里并非天上的仙人之地,

"执节乘赤龙":但我手持符节,仿佛骑着赤龙。

"旁映白日光":旁边映照着白天的日光,

"缥缈轻霞容":天空中呈现出缥缈的轻云霞光。

"孤辉上烟雾":孤独的光辉升入烟雾之中,

"余影明心胸":余下的光影照亮了我的内心。

"愿与黄麒麟":我希望能和黄色的麒麟一起,

"欲飞而莫从":想要飞翔却没有办法跟随。

"因寂清万象":因为寂静,周围万物都变得清幽,

"轻云自中峰":轻柔的云朵从山峰中间飘过。

"山暝学栖鸟":天色渐暗,我像栖息的鸟儿一样安静下来,

"月来随暗蛩":月亮升起,伴随着暗处的蟋蟀。

"寻空静余响":在寂静的空中寻觅余音,

"袅袅云溪钟":传来袅袅的云溪寺的钟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第三峰》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西山第三峰的秀丽景色与清幽氛围。诗人先写峰顶茅屋、高耸入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高远的意境。接着通过描写月光、云霞等自然景观,展现出山峰的奇幻与美妙。诗中融入了对鸾鹤、麒麟等祥瑞之物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自由境界的渴望。最后以山中夜景收尾,钟声袅袅,更增添了宁静悠远的氛围。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开篇点明地点是西山的第三座峰顶,“茅宇依双松”描绘出峰顶的简陋居所与自然相伴的景象。“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则强调峰顶的高远,仿佛接近天空,山路如云梯般盘旋上升,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感觉。“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描写月光澄澈了天空,“莹魄”指明月,“玉虚”指天空。“以求鸾鹤踪”体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之物的追寻。“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则进一步表达诗人的想象,虽身处此地并非天人,但心怀壮志,仿佛手持符节骑着赤龙。“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孤辉上烟雾,余影明心胸”,描绘了白天阳光映照、云霞缥缈的美景,“孤辉上烟雾,余影明心胸”则通过光影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孤独的光辉和余下的光影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表达了诗人对黄麒麟的向往,希望能与之一同飞翔,但现实却无法实现。“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则描绘出寂静的环境使万物变得清幽,轻柔的云朵从山峰中间飘过,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蛬。寻空静余响,袅袅云溪钟”,描写了天色渐暗,诗人像栖息的鸟儿一样安静下来,月亮升起,伴随着暗处的蟋蟀。“寻空静余响,袅袅云溪钟”则以钟声作结,袅袅的钟声在寂静的空中回荡,更增添了宁静悠远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送绝粒僧》

下一篇: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见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