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chūn
zhì
bǎi
cǎo
绿
bēi
wén
cāng
gēng
bié
jiā
tóu
diào
wēng
jīn
shì
cāng
láng
qíng
ōu
zhù
wéi
yùn
páo
zhé
wéi
cháng
yīng
róng
shī
běn
zhēn
guài
rén
shēng
shuǐ
yuè
kuò
ān
liú
jìng
ér
píng
piān
zhōu
tiān
wǎng
shuí
néng
míng

译文

春天到来百草碧绿,水泽边听见黄鹂鸣叫。离别家人追随渔翁,这一生只爱沧浪之水的闲逸。用沤过的麻做粗布衣,搓麻绳当作长帽带。虚名让人失去本性,可笑人们虚度此生。碧绿的水面月光开阔,平静的溪流清澈安宁。一叶小舟驶向天边,独自漂泊谁懂我姓名。

逐句剖析

"春至百草绿":春天到来百草碧绿,

"陂泽闻鸧鹒":水泽边听见黄鹂鸣叫。

"别家投钓翁":离别家人追随渔翁,

"今世沧浪情":这一生只爱沧浪之水的闲逸。

# 沧浪情:《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沤纻为缊袍":用沤过的麻做粗布衣,

"折麻为长缨":搓麻绳当作长帽带。

"荣誉失本真":虚名让人失去本性,

"怪人浮此生":可笑人们虚度此生。

"碧水月自阔":碧绿的水面月光开阔,

"安流净而平":平静的溪流清澈安宁。

"扁舟与天际":一叶小舟驶向天边,

# 与:随。

"独往谁能名":独自漂泊谁懂我姓名。

# 名:指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浦》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渔浦景色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可以说是后来他邀请好友王昌龄、张偾一同归隐的思想萌芽。诗中虽然重在抒情,但“嫩绿的百草”、“啼鸣的鸧鹒”、“月光下的碧波”、“静静流淌的溪水”等意象,共同勾勒出渔浦幽静恬淡的意境。诗人特意选取潮水未涨时的景致,正是他内心平和心境的自然流露。这样清新脱俗的景致,不仅让诗人沉醉其中,也让后世读者心驰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渔浦景色,抒发诗人对人生和归隐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春至百草绿,陂泽闻鸧鹒”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描写,展现渔浦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鸧鹒”这一意象既点明时令,又以鸟鸣反衬环境幽静,暗含隐逸氛围。“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揭示主题,塑造了弃世垂钓的渔翁形象。“沧浪情”用典《楚辞·渔父》,将个人选择与古代隐逸传统相联系,表达对浊世的疏离。动词“别”“投”强化了决绝姿态,体现诗人追求超脱的志趣。“沤纻为缊袍,折麻为长缨”运用细节描写,以粗麻制衣的质朴生活,对比官场的华服缨冠。对仗工整的物象选择,凸显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沤”“折”等动词平实却富有张力,展现隐者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荣誉失本真,怪人浮此生”转入议论,直指功名对人性的异化。“失本真”与“浮此生”形成因果对应,批判态度鲜明。此处转折使诗歌从景物描写升华为哲理思考,体现唐代山水诗“以景载道”的特点。“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回归景物,构建空灵意境。以水月之“阔”“净”隐喻心境澄明,“扁舟”意象将孤独感转化为审美体验。“扁舟与天际,独往谁能名”,双关既指隐者无名,又暗含对自由价值的肯定,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储光羲《献八舅东归》

下一篇: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