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百草绿":春天到来百草碧绿,
"陂泽闻鸧鹒":水泽边听见黄鹂鸣叫。
"别家投钓翁":离别家人追随渔翁,
"今世沧浪情":这一生只爱沧浪之水的闲逸。
# 沧浪情:《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沤纻为缊袍":用沤过的麻做粗布衣,
"折麻为长缨":搓麻绳当作长帽带。
"荣誉失本真":虚名让人失去本性,
"怪人浮此生":可笑人们虚度此生。
"碧水月自阔":碧绿的水面月光开阔,
"安流净而平":平静的溪流清澈安宁。
"扁舟与天际":一叶小舟驶向天边,
# 与:随。
"独往谁能名":独自漂泊谁懂我姓名。
# 名:指称。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渔浦景色,抒发诗人对人生和归隐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春至百草绿,陂泽闻鸧鹒”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描写,展现渔浦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鸧鹒”这一意象既点明时令,又以鸟鸣反衬环境幽静,暗含隐逸氛围。“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揭示主题,塑造了弃世垂钓的渔翁形象。“沧浪情”用典《楚辞·渔父》,将个人选择与古代隐逸传统相联系,表达对浊世的疏离。动词“别”“投”强化了决绝姿态,体现诗人追求超脱的志趣。“沤纻为缊袍,折麻为长缨”运用细节描写,以粗麻制衣的质朴生活,对比官场的华服缨冠。对仗工整的物象选择,凸显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沤”“折”等动词平实却富有张力,展现隐者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荣誉失本真,怪人浮此生”转入议论,直指功名对人性的异化。“失本真”与“浮此生”形成因果对应,批判态度鲜明。此处转折使诗歌从景物描写升华为哲理思考,体现唐代山水诗“以景载道”的特点。“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回归景物,构建空灵意境。以水月之“阔”“净”隐喻心境澄明,“扁舟”意象将孤独感转化为审美体验。“扁舟与天际,独往谁能名”,双关既指隐者无名,又暗含对自由价值的肯定,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储光羲《献八舅东归》
下一篇: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