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映垂杨汉水清":鲜花似锦映垂杨,汉水澄澈碧波漾,
# 汉水:一作“水彻”。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微风林里一枝轻":春风微微林中吹,一花轻盈吐芬芳。
# 一枝:指一枝花。,微:一作“晓”。
"即今江北还如此":现在面对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
# 还:尚且。,即今:当今,现在。
"愁杀江南离别情":等友人离别去了江南不是要愁死了。
#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江北杨柳毵毵、日丽花艳、汉水澄清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怨别愁怀,以江南景色更美衬托出别情之沉重,尽显离别感伤。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诗的开头两句如实地写出春景的浓丽,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以明丽春景暗暗透露出分别的难堪之情,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越强烈。情景交融: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愁杀苦闷,天然朴实、率直真诚。虚实结合:第三句实写江北春景,第四句虚写江南春色及离别之情,实虚转化,深刻表露离情与愁苦。铺垫:前两句以细腻笔触铺陈春景细节(花、垂杨、水、风、林),看似闲笔,实为后文情感爆发蓄势;末句“愁杀”呼应“春色更浓”,形成情感递进。前后勾连,使全诗结构紧密,情感张力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从岸上和水中两个不同视角展开画面。岸上,花朵与垂杨相互映衬,春日的阳光洒在柳叶上,泛出柔和的光泽,细长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水中,汉水平静如镜,清晰倒映着岸边的花树与蓝天,波光与花影交织成一片灵动的景致。诗人细致勾勒出花、垂杨、水、风、林五种景物,没有堆砌之感,反而通过“映”“轻”等字的巧妙搭配,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态的韵律。这样的春景并非刻意渲染离别哀愁,而是如实呈现自然的明丽,但在花柳摇曳、水波荡漾之间,却隐隐透露出与挚友分别时的难舍情绪,同时也自然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是汉水之畔、季节是春意盎然的时分,为整首诗奠定了既有明丽底色又含淡淡愁绪的基调。第三句“即今江北还如此”承上启下,一个“如此”既总结了前两句中所见的江北春景,又在情感上形成强烈转折。明明眼前的春光依旧明媚动人,但在离别的心境下,这份美好反而显得刺眼,仿佛所有的色彩都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还”字看似平淡,却暗含着时光流逝、美景依旧而人将分离的无奈,让临别的伤感更添几分沉重。紧接着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进一步推进情感,诗人从眼前的江北联想到此去的江南:既然江北的春色已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那么江南那更浓更美的春色,只会让远行人的离愁愈发深重。这里一句实写当下所见,一句虚写想象中的场景,通过空间的延伸,将分别后双方天各一方、彼此思念的愁苦之情,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触目伤怀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淡彩绘景、重笔写情,结尾自然点题,呈现出天然朴实、率直真诚的风格,无雕琢修饰之态。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与实虚转化的构思,如实展现临别时因离愁别绪产生的复杂心绪。
# 无限离情,淡淡描出。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钟云:秀极。谭云:“微”字、“一”字、“轻”字,尽洗累气(首二句下)。谭云:直而深(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清爽悲惋。蒋一葵曰:送别多用杨柳,佳者不少。而此作亦洒然。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袁云:“此对花惜别,故言此地春色犹未即凋,独恨君往江南,不复睹此景耳。”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此诗只后二句质直浑成,不杀气格。钟、谭俱赞次句秀极,如此论诗,直堕鬼道。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一篇:唐·司空曙《黄子陂》
下一篇:唐·杜牧《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