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袅袅清且切":猿啼声幽远、婉转,凄清又悲切,
# 杳杳袅袅:深远飘摇的样子,这里指山势。袅袅:一作凄凄,一作依依。
"鹧鸪飞处又斜阳":鹧鸪飞过的地方,夕阳正缓缓西下。
# 鹧鸪:又称石鸡、红腿小竹鸡,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相思岭上相思泪":在这相思岭上,相思的泪水潸然而下,
"不到三声合断肠":猿啼还没到三声,人就已肝肠寸断。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的七言绝诗。诗中通过“杳杳袅袅”的猿声、飞翔的鹧鸪、斜阳等意象,营造出凄厉空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深沉的乡思之情。
2. 分段赏析
“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这两句从视听角度营造出凄清氛围。“杳杳袅袅清且切”,从听觉入手,“杳杳袅袅”细腻描绘出岭猿啼声的幽远、婉转,“清且切”则强调其声音的凄清、悲切,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听觉神经,奠定了全诗愁苦的基调。“鹧鸪飞处又斜阳”,从视觉着笔,展现出鹧鸪在斜阳余晖中飞过的画面。“斜阳”这一意象,常带有日暮途穷、时光流逝之感,增添了画面的孤寂与凄凉。两句诗动静结合,通过对猿啼和鹧鸪、斜阳等景物的描写,为后文抒情做了有力铺垫,情景交融,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氛围。“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前句直接点明“相思”主题,强调主人公身处岭上,相思之情浓郁,泪水不禁落下。“相思”一词反复出现,强化情感。后句“不到三声合断肠”,化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说未等猿啼三声,人就已肝肠寸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主人公相思之苦、悲伤之深,将情感推向高潮,深刻表达出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这种极致的哀愁。
3. 作品点评
与众多唐代诗歌一样,《岭猿》也借猿声抒发深沉的乡思之情。在唐代诗坛,像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般轻盈明丽的猿声书写较为鲜见,多数诗作常以猿声摹悲,《岭猿》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上一篇: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