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百余尺":高耸的高楼有一百多尺,
"直上江水平":它直直矗立,仿佛与江面的水相平。
"明月照人苦":明亮的月光照着满怀愁绪的人,
"开帘弹玉筝":我打开帘子,弹奏起精美的玉筝。
"山高猿狖急":远处高山上,猿猴的啼叫显得急切,
# 山高猿狖急:“山高”两句:喻筝音也。猿狖,《楚辞》:“猨揪揪兮狖夜鸣。”狖,《集韵》:“余救切,音柚。”《玉篇》:“黑猿也。”
"天静鸿雁鸣":天空一片宁静,只听见鸿雁鸣叫的声音。
"曲度犹未终":我弹奏的曲子还没有结束,
"东峰霞半生":东边山峰上已经有一半被朝霞映红了。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高楼百余尺,直上江水平”,诗人以雄浑笔触勾勒出高楼巍峨之势,百余尺的高楼拔地而起,仿佛直插云霄,与江面平齐。此句不仅描绘出空间的壮阔,更营造出一种孤绝、清冷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诗人将视角转向楼中之人。皎洁的月光洒在人身上,非但没有带来宁静,反而徒增苦涩。“苦”字直抒胸臆,点明人物内心的愁绪。为排解这份苦闷,主人公拉开帘幕,拨动玉筝,琴声也随之倾泻而出。颈联“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是全诗的精彩之处。诗人未直接描写筝声,而是通过环境的烘托来展现。高山之上,猿猴急促地啼叫;宁静的天空中,鸿雁发出悲鸣。猿啼雁鸣与筝声相互交织,侧面烘托出筝声的凄婉哀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穿透夜空的哀伤旋律。这种以声衬声、以景衬情的手法,巧妙地将无形的筝声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尾联“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以时间的流逝作结。一曲未终,东方的山峰已被朝霞染红。弹筝人在漫漫长夜中沉醉于音乐,忘却了时光的流转,侧面体现出其内心愁绪之深,难以排遣。而黎明的到来,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更替,也暗含着弹筝人彻夜未眠的孤寂,在晨曦中,这份愁绪更显深沉悠远。
上一篇:唐·崔颢《长门怨》
下一篇:唐·佚名《明皇祀圜丘乐章·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