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lóng
fàn
zhōu
tiān
tái
xué
dào
zhě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yìng
cuì
shān
shēn
huī
zài
lóng
piān
zhōu
cāng
làng
dàn
dàn
huā
yǐng
西
tiān
nán
wàng
duì
yún
quē
yīn
méi
tái
fēng
chū
yáng
zhuó
xuán
quán
luó
liǎng
yōu
yìng
sōng
jiān
qīng
yuè
hǎi
yíng
shén
gào
rén
rán
wéi
wēi
xīng
suì
yīng
zhōng
yǒu
tiān
míng
xīn
wài
huán
huí
cóng
suǒ
fàn
jìng
yóu
xiē
dàn
rán
xiàn
shēn
shàng
yuè

译文

夕阳余晖浸染深翠的山峦,金光在龙窟般的深潭上流转。驾一叶扁舟随波荡漾,花影在粼粼波光中渐渐消散。向西行舟融入暮色苍茫的天空,回望南方与云雾中的仙阙遥相对望。忆起那长满青苔的峰顶,初升朝阳正涤净道者玄色发冠。清泉缠绕藤萝幽然辉映,松涛与鹤鸣共奏清越乐章。碧海澄澈映照仙神容颜,玉液琼浆滋养凡胎凡骨。忽然心神凝作枯木,微小的涟漪也归于空寂。寂静中自见天地本真,明澈心境外再无外物牵缠。环顾四顾仍随波徐行,夜色静谧舟行未歇。万般意绪归于虚空,唯余身躯与江上月色同明。

逐句剖析

"夕映翠山深":夕阳余晖浸染深翠的山峦,

"余晖在龙窟":金光在龙窟般的深潭上流转。

"扁舟沧浪意":驾一叶扁舟随波荡漾,

# 沧浪意:即归隐江湖之意。沧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澹澹花影没":花影在粼粼波光中渐渐消散。

"西浮入天色":向西行舟融入暮色苍茫的天空,

"南望对云阙":回望南方与云雾中的仙阙遥相对望。

"因忆莓苔峰":忆起那长满青苔的峰顶,

# 莓苔峰:莓苔石。莓苔,“天台山有莓苔之险”。

"初阳濯玄发":初升朝阳正涤净道者玄色发冠。

"泉萝两幽映":清泉缠绕藤萝幽然辉映,

"松鹤间清越":松涛与鹤鸣共奏清越乐章。

"碧海莹子神":碧海澄澈映照仙神容颜,

# 子神:指鼠。

"玉膏泽人骨":玉液琼浆滋养凡胎凡骨。

# 玉膏:神话中谓玉的膏脂。《汉武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

"忽然为枯木":忽然心神凝作枯木,

"微兴遂如兀":微小的涟漪也归于空寂。

# 兀:茫然,动摇。

"应寂中有天":寂静中自见天地本真,

"明心外无物":明澈心境外再无外物牵缠。

# 明心外无物:外物,《庄子》:“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环回从所泛":环顾四顾仍随波徐行,

"夜静犹不歇":夜色静谧舟行未歇。

"澹然意无限":万般意绪归于虚空,

# 澹然:淡然。

"身与波上月":唯余身躯与江上月色同明。

# 与: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是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写他泛舟天台山白龙窟时的所见所感。全诗把山水风景和道家修行的感悟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开头描绘夕阳下的深山潭水,小船在花影中飘荡,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像仙宫一样。中间回忆山中修道者的生活:青苔覆盖的山峰、朝阳映照白发,松树与鹤的清幽,仙泉滋养身心,这些意象都暗含对道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后半部分转向哲思,写心境逐渐平静如枯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人像月光一样融入自然,万物皆空,只剩内心的澄明。诗人用流水般的笔触,将山水与修行结合,既写景又悟道,既有具体的自然画面,又有抽象的人生感悟。全诗不刻意堆砌辞藻,却通过月光、松鹤、潭水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既延续了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又更强调“心境即真理”的哲理,成为唐代山水诗中“借景说理”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泛舟的经历为线索,将山水实景与内心感悟交织,呈现出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开篇“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以夕阳浸染深山的画面切入​​,暮色中的潭水泛着碎金般的光泽,“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则写舟行激起涟漪,花影逐渐隐入波纹,既写自然光影的变幻,又暗含尘世纷扰的淡去。​​“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两句​​以舟行视角展开时空延展:舟向西行,暮色与天色融为一体;回望南方,云雾中似有仙宫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笔法让现实山水与精神向往自然叠合。​​“莓苔峰”“濯玄发”等意象虽未直接用典​​,却通过青苔覆盖的山峰、朝阳映照白发等画面,构建出修道者的理想图景。​​“松鹤清越”“玉膏泽骨”等句​​则以松涛鹤鸣的清幽韵律、碧泉玉光的温润质感,赋予自然物象超越性——松鹤成为心境的镜像,流水暗示时间流逝中恒常的宁静。​​“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笔锋陡转,以“枯木”喻心境空寂,写舟行激起的涟漪终归于平静,暗喻杂念消弭后的澄明。​​“明心外无物”​​直指禅宗哲思,将山水体验升华为哲学体悟:当心灵如同映照万物的明月,便无所谓内外之别。​​结尾“身与波上月”​​以月光收束全诗,舟行不止而月影永恒,​​“身”与“波上月”的对照​​形成动静辩证的东方美学特质。诗人未用禅宗公案或道教术语,却通过“夕映翠山”到“波上月”的意象流转,将山水实景转化为哲学思辨载体。全诗以“澹澹花影”“松鹤清越”“身与波上月”等20余处水、月意象,编织出流动的透明诗境,声律上长短句错落如松风过耳,在时空流转中抵达天人合一的永恒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登三台言志》

下一篇:唐·戴叔伦《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