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o
wáng
jiāng
jūn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piáo
yáo
běi
shí
shēn
qiáng
qiān
zhàn
luò
huáng
jūn
bài
shēng
cháng
wén
hàn
fēi
jiàng
duó
chán
lěi
jīn
shān
guǐ
lín
cán
bīng
liáo
shuǐ

译文

在嫖姚将军率兵北伐的时候,曾经深入几千里到敌人的后方。战前残阳照大地一片昏黄,战败后军鼓沉沉没有声响。据说你就像那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夺取了单于的营帐。如今兵败身死与山鬼做邻居,只听那残兵的哭声回荡在辽水上。

逐句剖析

"嫖姚北伐时":在嫖姚将军率兵北伐的时候,

# 北伐:指讨契丹。,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讨伐匈奴。此借指王将军。

"深入强千里":曾经深入几千里到敌人的后方。

# 强:超过。

"战余落日黄":战前残阳照大地一片昏黄,

# 战余:战罢。

"军败鼓声死":战败后军鼓沉沉没有声响。

# 死:此指战鼓声停歇沉寂。

"尝闻汉飞将":据说你就像那飞将军李广,

# 汉飞将:指李广,此以飞将军李广借指曾在对外族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之王将军。

"可夺单于垒":身先士卒夺取了单于的营帐。

# 垒:营垒。,夺:攻下。

"今与山鬼邻":如今兵败身死与山鬼做邻居,

# 与山鬼邻:是形容王将军墓的荒凉冷寂。

"残兵哭辽水":只听那残兵的哭声回荡在辽水上。

# 辽水:即今之辽河,有东、西两源,流至今铁岭市北一带合流,经盘锦市南入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吊王将军墓》是唐代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作陶翰诗。主题围绕对王将军战死沙场的哀悼与敬仰。诗开篇写王将军如汉代霍去病般北伐,深入敌境数千里;接着描绘战败时残阳如血、鼓声死寂的惨烈场景;再以汉代飞将军李广作比,凸显王将军的英勇;最后写王将军如今与山鬼为邻,残兵在辽水畔痛哭,尽显悲戚。运用典故(汉飞将)、借景抒情(战馀落日黄)等。该诗以深沉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吊王将军墓》是唐代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常建创作此诗,是因王孝杰屡建战功后因事获罪。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王孝杰奉命清边道总管统兵讨伐,在东硖石谷遇敌,因后军总管苏宏晖弃甲脱逃,王孝杰孤立无援,最终战死。半个世纪后,常建经过其墓,有感于其遭遇,遂写此诗以追思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悼亡诗。诗中描绘了王将军北伐深入敌境最终战败的过程,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王将军为国捐躯的崇敬与哀悼之情。这是一首写边塞战争与英雄哀悼的五言律诗,借王将军的事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英雄的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用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这一典故源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作战英勇,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他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多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以其能夺取单于营垒的英勇事迹,类比王将军,凸显王将军同样英勇善战、威名远扬。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以汉代名将霍去病作比,凸显王孝杰的骁勇。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六次北伐匈奴,长驱直入千里,直至狼居胥山。以此战绩类比王孝杰北讨契丹,深入敌后超千里,尽管王孝杰战绩不及霍去病辉煌,却也借此烘托其英勇。继而“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以凝练之笔,正面描绘唐军与契丹军激战。“战余落日黄”,尽显战斗之惨烈,天昏地暗,战罢落日仍昏黄,渲染出残酷氛围。鼓声为进军号令,“军败鼓声死”,表明唐军持续进击,直至全军覆没,“鼓声死”三字,传递军败讯息,更添悲剧与悲壮色彩。“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再用借比手法,以汉代飞将军李广比王孝杰,李广爱兵如子,深受士兵爱戴,借此彰显王孝杰的声威与人品。结尾“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进一步烘托悲剧氛围,将诗人对王孝杰兵败殉国的惋惜、痛惜与哀思抒发得淋漓尽致。此句构思精巧,用词警绝。

4. 作品点评

《吊王将军墓》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全然跳出传统窠臼。全诗八句,前后两段结构呈现出巧妙呼应,均以两句借他人他事作比,再以两句切入王将军事迹正面实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弱化叙事性,转而着重营造肃穆悲壮的氛围。其用词遣句极为精妙,“黄”“死”“鬼”“哭”等字眼,将王孝杰将军含冤壮烈牺牲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全诗沉痛哀悼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尤为擅长以“哭”寄情,这种风格在《昭君墓》“坟上哭明月”等诗句中亦有体现。尽管诗作围绕悲剧展开,却因对壮烈牺牲精神的着力渲染,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美与崇高感,尽显盛唐诗歌的雄浑气韵。从整体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并非一味追求雕琢字句,亦未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奇崛冷僻的笔法中,始终保留着质朴浑厚的韵味。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质,恰是区分盛唐与中唐诗歌风貌的重要标志,从中可窥见盛唐诗歌特有的大气磅礴与浑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哀之至矣。第二联尤妙。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殷云:一篇尽善。属辞既苦,辞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序悲怨,未见如此章。

明学者高棅《唐诗品汇》

# 二四古色黯淡。

明文学家,文学理论学家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疏壮,又是一调。又云:“鼓声死”,从师旷“南风不竞多死声”出(“军败”句下)。

明文学家钟惺《唐诗归》

# 刘辰翁曰:短绝。形容古所未至。

明学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极其悲壮,幽奇寓于其中。

明邢昉《唐风定》

# “死”字险,得力全在此。“哭”字亦善用。使人感慨不已。

清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

# “哭枯骨”、“哭明月”、“哭辽水”,长于写哭。

清诗人、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继《明德宫》

下一篇:唐·徐安期《催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