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负却花期":每年都辜负了美好的花期,
# 负却:犹辜负。
"过春时":任凭春天过去了,
"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只能整理起满腔的愁绪,目送它悄然离去。
# 只合:只得,只当。
"梅花雪":梅花与雪相伴,
"梨花月":梨花映月,
"总相思":总是勾起(我)相思之情。
# 相思:思念。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自然是在春天到来时没有察觉,等到它离去时才偏偏知晓。
# 知:知晓。,不觉:不知不觉。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惜春词。这首词以惋惜的心情埋怨自己年年错过花期,描绘了梅花雪、梨花月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惆怅,揭示出诸事在时过境迁后才倍觉珍贵的道理,抒发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词人开篇便直言“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直接表达了自己年年错过花期,只能满怀愁绪送别春天的遗憾与惆怅之情。借物抒情:词中“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通过描写梅花似雪、梨花映月的美好景象,将自己对春天的眷恋、相思之情寄托于这些景物之中,借梅花、梨花等景物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不舍与眷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直抒胸臆,“年年负却花期”中的“年年”二字,鲜明地透露出词人对自己年年错过花期的自责心情,由于错过了美好春光,内心满是遗憾。“过春时”点明时光流逝,“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则将愁绪与送春关联,用“安排”一词赋予愁绪以主动性,强化了因负却花期而滋生的无奈与怅惘,奠定全词伤春基调。下片,“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选取“梅花”“梨花”两种花意象,“梅花雪”状梅花之洁白似雪,“梨花月”绘梨花于月下的素洁姿态,用梅花似雪、梨花映月的美好景致来渲染惜春之情,而美景的稍纵即逝,更让人留恋不已,从而烘托出词人对春光的不舍。“总相思”三字直剖心迹,将对花的喜爱升华为绵长的相思之情,蕴含对美好事物的眷恋。结句“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转折中蕴含哲理,“春来不觉”体现春归的悄然,“去偏知”则突出对春逝的敏感,深刻地揭示了人之常情,即诸事往往在时过境迁之后,才会倍觉珍贵,词人伤春惜时之情在此达到顶点。
4. 作品点评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一词从写作手法而言,这首词韵律回环往复,如同一曲低吟浅唱,让人仿佛能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春天悄然流逝后,于时光里徘徊叹息。在情感表达的层次上,词人的情绪从对错过花期的自责,逐渐演变为对春光不再的惆怅,又生出对美好春景的渴望,最终化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脉络清晰,将一个“愁”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张惠言作为“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一向极为推崇比兴寄托之法。然而在这首词中,他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真挚质朴的情感流露其间,令人动容,这样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着实难得一见。
上一篇:清·黄景仁《杂感》
下一篇:清·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