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hǎi
zhōu
zhōng
rén
suǒ
bìng
jiàn
é
zhàn
zhēng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3
wàn
chéng
yún
lái
zhī
shēn
dōng
hǎi
xié
chūn
léi
rěn
kàn
huà
yán
kěn
shǐ
使
jiāng
shān
jié
huī
zhuó
jiǔ
xiāo
yōu
guó
lèi
jiù
shí
yīng
zhàng
chū
qún
cái
pīn
jiāng
shí
wàn
tóu
xuè
qián
kūn
wǎn
huí

译文

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逐句剖析

"万里乘云去复来":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

# 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秋瑾光绪三十年仲夏东渡,次年春回国;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国。,乘云: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

"只身东海挟春雷":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 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

"忍看图画移颜色":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

# 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移:改变。,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

"肯使江山付劫灰":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 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肯使:“岂肯使”的省略。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

# 浊酒不销忧国泪: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 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仗:依靠。,救时:挽救时局命运。

"拼将十万头颅血":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

# 十万:泛言极多。,拼将:舍弃。将,语助词。拼,一作拚。

"须把乾坤力挽回":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 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是中国女革命家秋瑾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壮阔的意象展现诗人赴日求学的经历;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战争地图的意象,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尾联以激昂的誓言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目睹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的帝国主义战争,内心激荡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全诗以雄浑有力的笔触,展现了秋瑾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和甘愿牺牲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05年,是秋瑾在第二次赴日途中写给日本友人银澜使者的。也有人认为是在同年十二月回国时所作。秋瑾1904年夏天第一次去日本,冬天回国(也有人说是次年春天)。1905年六月她再次赴日,十二月返回。在船上看到《日俄战争地图》时,正巧日本人请她作诗,她便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愤的诗。这首诗有两个版本的名字:一个是“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另一个是“日人银澜使者索题,并见日俄战地,早见地图,有感”。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霸占了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光绪二十七年(1901)日本又发动了“日俄战争”,夺取了库页岛南部,取得了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权益。中国的领土在一天天被割让。秋瑾看到祖国领土被侵占,内心十分愤怒。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推翻腐败的清政府,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她怀着满腔热血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诗,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字字铿锵,饱含深情。诗人用激昂的文字,表达了对日俄侵略者的强烈愤慨,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诗中更展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决心,哪怕付出再大代价,也要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2. 写作手法

化用:“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诗人巧妙化用“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诗句,展现了一位女革命家独自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英姿。反问:“肯使江山付劫灰。”“肯”字以反问语气,字面意为“岂肯让”,实则通过否定式诘问强化了“绝不容许”的决绝态度。将陈述句式转化为“岂能让山河遭战火毁灭”的反问,使痛心与愤慨更具冲击力,唤起读者的民族觉醒。比喻:“拼将十万头颅血”诗人用雄伟形象来比喻内心的激烈活动,这一比喻不仅饱含浪漫主义情怀,更闪耀着斗争的锋利光芒。直抒胸臆:“拼将十万头颅血”以流血意象直白宣示牺牲决心,“须把乾坤力挽回”中的“须”字,透露出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力挽回”三字更是铿锵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不惜一切代价的拼搏精神,直接表达爱国激情与革命意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巧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句子,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激情满溢的画面。年轻的女革命家独自屹立于苍茫海面,踏浪而行,英姿勃发,为祖国的未来和革命事业不懈奋斗。这里的“挟”字,宛如一道破空长虹,尽显诗人积极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颔联笔锋一转,情感急遽变化,表达了她目睹地图后的愤慨与对祖国深沉的爱恋。看到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土地,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诗人痛彻心扉,仿佛刀割般难受。“忍”字饱含血泪,振聋发聩,展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同时也蕴含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目睹大好河山被清政府拱手相让,沉沦于日俄战火之中,凡是有民族自尊的人怎能“肯”于苟且,又怎能不奋起抗争?此两句皆用反问,如火山喷发般不可遏制,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那汹涌澎湃的爱国情怀。颈联“浊酒难销忧国泪”,情感慷慨而沉郁,表明借酒消愁无法排解忧国之情,也无法止住滚滚热泪。诗人对当时某些人持有的消极悲观态度予以否定,转而抒发高昂的战斗豪情。“救时应仗出群才”提出积极主张,期望更多革命志士挺身而出。秋瑾深切体会到,救国救民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共同奋斗。“应”字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她的殷切期待。尾联再次回归首联的意境,然而格调愈加昂扬,满怀崇高的理想。“拼”字犹如燃烧的火焰,传达出诗人愿与无数革命者并肩战斗、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她以“拼将十万头颅血”的雄伟气魄作喻,展现了内心无比坚定的信念,既有浪漫主义的光辉,又闪耀着斗争的锋芒。“须把乾坤力挽回”中的“须”字,昭示了诗人义无反顾的钢铁意志,而“力挽回”三字掷地有声,彰显出她的拼死奋斗精神,深刻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两年后,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辛亥革命前夕激励全国民心的伟大爱国者。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饱含革命激情的爱国诗篇。诗中不见小桥流水的婉约,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而是以铿锵有力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诗人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对民族命运的忧思,都化作震撼人心的诗句。如惊涛拍岸,似雷霆万钧,字里行间迸发出救亡图存的强烈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题为《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诗章,是秋瑾诗作中值得击节的一首,它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救国救民的革命胸怀,对了解秋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豪迈诗篇抒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下一篇:清·褚人获《钱若赓断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