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奔涛":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
# 八月奔涛:吴自牧《梦梁录·观潮》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流十八日透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奔涛,浪涛奔腾。
"千尺崔嵬":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
# 崔嵬:山高峻貌。
"砉然欲惊":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
# 砉然:皮骨相剥离之声。
"似灵妃顾笑":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
# 灵妃:水中仙子。
"神鱼进舞":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
# 神鱼进舞:《水经注》载:“汉宣帝幸万岁官,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
"冯夷击鼓":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
# 冯夷击鼓:曹植《洛神赋》:“冯夷击鼓,女蜗清歌。”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江河之神。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江河之神。
"白马来迎":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
# 白马来迎:形容潮水。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伍相鸱夷":伍员曾被装进鸱夷革浮在江上,
# 鸱夷:是一种革囊。,伍相:指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后为吴相国。吴破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复国。事为子胥觉察,屡谏吴王夫差。吴王不听,赐剑令子胥自刎。子胥临死嘱咐儿子将自己双眼悬挂于南门之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大怒,取子胥尸体裹以皮囊,抛入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传说从此钱塘江便有了波涛滚滚的大潮,乃伍子胥暴怒所致。
"钱王羽箭":钱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头,
# 钱王羽箭:“钱王羽箭”二句: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曾筑捍海塘,因怒潮汹涌,版筑不成。造箭三千,在垒雪楼命水犀军架强弩五百以射潮,迫使潮头趋向西陵,遂奠基以成塘(事见《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
"怒气强于十万兵":那怨气,那怒气,强过十万兵。
"峥嵘甚":啊,多么高峻、雄伟的海潮啊,
# 峥嵘:高峻,雄伟。
"讶雪山中断":使人惊讶雪山在崩断,
"银汉西倾":银河之水向西而倾。
# 银汉:银河。
"孤舟铁笛风清":我回到孤舟在清风前吹响铁笛,
# 铁笛:多指隐者或道士所用乐器。
"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多么想乘坐木筏,浮游万里,当个天河问话的客星。
# 万里乘槎问客星:槎,竹木筏子。张华《博物志》载:过去有一种说法,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住在海中陆地,见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有一次,此人带了很多粮食乘槎而去,行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城郭,有很多房屋,远看宫中,有很多织女。只见一个男子,牵牛在水边给牛饮水。此人问牵牛人这里是什么地方,牵牛人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采此人到蜀郡,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的时间。
"叹鲸鲵未剪":唉,可叹凶猛的鲸鲵尚未剪除,
# 鲸鲵未剪:鲸和鲵,都是水族中的凶猛动物,能吞食小鱼之大鱼,古以喻凶恶之人。此指清征服者。翦,即剪,剪除的意思。
"戈船满岸":那可怕的战船排满了江岸,
# 戈船:战船。
"蟾蜍正吐":但海上明月正吐着光辉,
# 蟾蜍:即癞蛤蟆。传说嫦娥偷吃不死之药,背着丈夫飞升到月宫,化为蟾蛤。后以蟾蜍代称月亮。
"歌管倾城":歌声音乐声充满了杭州城。
"狎浪儿童":只见那些弄潮的儿童,
# 狎浪儿童:即弄潮儿。
"横江士女":还有乘画舫观潮的男女游客,
"笑指渔翁一叶轻":都笑着以手指我,说我是乘坐一叶扁舟的渔翁。
"谁知道":他们有谁能知道,
"是观潮枚叟":我其实是观潮的枚乘,
# 观潮枚叟: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有广陵观潮的记叙。这里是作者自指。
"论水庄生":也是论水的庄生。
# 论水庄生:庄生,即庄子,名周,战国时人,《庄子·秋水篇》中,有论水的文字。这里是作者自指。
明清时期文学家,“江左三大家”之一
吴伟业(1609~1671?),明清时期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别号灌隐主人、大云居士,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左庶子。弘光时任少詹事。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其诗众体皆工,题材多样。律诗沉博工丽,格调正大,音节谐和,缠绵真挚而不失雄健,兼有杜甫、李商隐的神髓;七言歌行最为后人称道,善于将色泽浓丽的笔法融汇于铺叙之中。其诗在格律上广泛学习前人,形成自身特色,世称 “梅村体”。代表作品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二首》《永和宫词》《圆圆曲》等。另有诗文《梅村家藏稿》、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等。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词。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融入神话传说,想象奇特,抒发了词人的家国之感与故国之思,豪放之势有东坡遗风。
2. 写作手法
用典:借“乘槎问津”“枚乘观潮”“庄子论水”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蕴,含蓄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迹。想象:写潮缓时想象为“江中女神秋波蜿转,神鱼挥练起舞”,赋予潮水以神性与柔美;写潮急时想象“巨响如鼓,潮头白浪若万马奔腾”,以动态画面强化潮水的力量感;更以“乘槎至天河问津仙境”的想象,将观潮体验延伸至超脱尘世的空灵境界,突破现实时空限制,为词作注入浪漫奇幻色彩。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雷霆万钧之势切入钱塘江潮的描写,起首三句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精准捕捉农历八月十五潮汛巅峰时刻——浪涛高耸若千尺峻岭横空,声浪轰鸣似万钧雷霆裂空,瞬间奠定雄浑壮阔的基调。继而援引四个神话传说层层铺陈:潮势舒缓时,化用江神妃嫔“秋波蜿转”的意象,赋予潮水以柔媚姿态,仿佛神鱼舞动素练,在江面轻盈旋舞;潮势急骤时,以“鼓声轰响”摹其声,以“万马奔腾”状其形,更以“千军呐喊冲锋”的战争场景为喻,将怒潮的磅礴力量推向极致。“峥嵘甚”二句以“雪山崩崖”“银河倒泻”的超现实想象,突破视觉与空间的极限,让大潮的雄浑气象直抵天际。全片张弛有度,从潮起的微澜到潮涌的狂澜,从神话的瑰丽到现实的震撼,构建起多层次的感官冲击,令读者随潮起潮落心旌摇曳。下片在潮声渐歇处转入抒情,“孤舟”二句以“月明风清”的空蒙画卷收束上片的激荡,词人于潮落之夜执笛泛舟,恍若乘槎直上银河,叩问仙境的超脱想象,与上片的“人间惊涛”形成虚实对照。然而“鲸鲵未翦”的现实叩击如重锤破梦——岸边战船密布如林,战争阴云未散,偏安一隅的世人却已醉心“歌舞湖山”,酣然忘忧。这一尖锐对比,既痛斥南明政权的腐朽荒淫,亦借“黍离之悲”的传统意象,将词人对故国覆亡的哀思与对时局的清醒忧患熔铸一炉。结句以枚乘《七发》观潮的典故自况览潮之姿,以庄子“秋水”哲思自喻论潮之怀,将钱塘潮的物理属性与内心的精神波澜浑然交融:潮起潮落如出世与入世的永恒角力,在明清易代的历史夹缝中,知识分子既难舍济世之志,又不堪屈从新朝的精神撕裂,皆在“潮声”的隐喻中震荡回响。
4. 作品点评
全词描景雄浑壮伟,抒怀苍凉沉郁,用典自然贴切,风格纵横洒脱。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谒金门·风丝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