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江南事已非":故国已经远去十年了,处处物是人非,
# 十载:指明亡已去十年。
"与君辛苦各生归":我和你辛苦遭逢,艰难生存在现今。
"愁看京口三军溃":我想起京口三军溃败就愁闷,
"痛说扬州十日围":想起扬州血洗十日便内心万分悲苦。
# 扬州十日:指明亡后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扬州,在扬州城里大肆屠杀淫掠的时候,有一个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来。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后十余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写出,为《扬州十日记》。
"碧血未消今战垒":死国难的烈士们血洒疆场,那段历史不可遽消,
# 碧血:碧是一种青绿色的美石,玉类。后常用以称颂为国死难的人。
"白头相见旧征衣":而此刻不得不面对白头早衰了。
"东京朱祜年犹少":你要学汉时朱祜,
# 朱祜:东汉名将,曾举兵平定延岑残党,防备匈奴。后拜建武大将军,封鬲侯。
"莫向尊前叹式微":不要消沉与哀叹。
# 式微:先秦时代民歌。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过去十年江南局势的变迁,诗人与友人历经艰辛各自生还。诗中通过“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展现了抗清斗争中的惨痛场景,表达出悲痛之情。“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体现了与友人重逢的感慨。最后劝勉年轻的朱监纪四辅不要在困境中哀叹,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与期望,传达出一种虽历经沧桑但仍心怀希望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直接用“愁”“痛”二字,抒发对南明旧朝昏聩的愁绪,以及对满清新朝暴酷行为的痛心,直接表达出历史带来的悲感。用典:“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巧用东汉朱祜的典故,朱祜是东汉开国名将,年少有为,建功立业。作者以朱祜比友人朱四辅,鼓励朱四辅不要意志消沉、哀叹,要像朱祜那样为恢复故国而努力奋斗,借此表达自己和友人不屈服、积极进取,为理想拼搏的坚强意志。寓情于景:“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通过叙述十年来江南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和友人历经艰辛才得以生还的经历,将沉痛悲凉的沧桑感融入其中,借对过往经历的描述寄寓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是顾炎武在明亡十载后,历经沧桑的喟叹。十年间,江南大地天翻地覆,朝代更迭带来的巨变,让一切物是人非。诗人与朱四辅各自历经九死一生,方才“生归”。这简单的一句,便将改朝换代的惨痛、个人经历的艰辛,化作了心底无尽的沧桑悲凉。尤其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江南所遭受的苦难远超一般改朝换代时的动荡。颔联“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是对那段沉痛历史的回溯。明朝覆灭后,南明政权内忧外患不断,清军南下,京口守军溃败,扬州城遭十日屠城。“愁”字道尽对南明朝廷腐朽昏聩的无奈,“痛”字饱含对清军暴行的悲愤,这一“愁”一“痛”,凝聚着难以言说的历史悲怆。颈联“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既展现了反清斗争的惨烈,又抒发了人生感慨。当时反清斗争持续多年,无数志士血洒疆场,“碧血未消”正是他们不屈抗争的写照。彼时四十岁的顾炎武以“白头”自喻,流露出功业未竟、复国之路漫漫的惆怅。但即便如此,他仍心怀复明理想,与友人相见时,往昔的战斗岁月成为共同话题,平淡话语间,是对未来的期许。尾联“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顾炎武将朱四辅比作东汉名将朱祜,劝勉友人莫要消沉哀叹,而应奋勇向前,为恢复故国而拼搏。这不仅是对友人的鼓励,更是顾炎武自身坚定意志的彰显,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悲叹往事为基调,哀婉动人却未深陷低沉之境。字里行间,哀伤与激昂交织,苍凉与热忱并存,不仅彰显出顾炎武诗作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更折射出诗人矢志不渝、奋勇向前的精神品格,尽显其诗其人的灼灼热忱。
# 这首七律感情悲壮,格调高昂。诗中的意象都是展撼人心的历史悲剧;因而全诗意境开阔,苍凉劲健,极有风骨。顾炎武七律爱学杜甫,此诗感情沉郁,极有骨力,与此有关......顾炎武学识,渊博,功底极深,但末联选择朱祜比朱四辅并不很贴切自然。诗人拘泥于选择同姓名,人相比这一习惯,所以这一典故使末联在语气,情调上与前六句粘联不够紧密,造成欣赏时的感情脱节与空白。
不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
上一篇:清·谭嗣同《菊花石秋影砚铭》
下一篇:清·袁枚《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