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dōng
wáng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2
fēng
bēi
yáo
jiàn
bǐng
kuí
shàng
xiān
cháo
chǒng
shì
yǒu
guó
rén
gōng
sǎo
měi
qín
zhù
lún
jiǔ
shuǐ
zhuàng
máng
chū
shí
èr
chéng
huāng
xiàng
xià
wèi
tán
wèn
zhōng
yuán
yún
niǎo
zhèng

译文

远远望见高大的丰碑上闪耀着御笔题字,不禁回忆起先朝对苏禄东王无尽的恩宠。至今还有国人来此打扫,常引得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九河河水汹涌仿佛龙狐欲出,十二座城池荒芜唯有鹤栖息。我下马像拜访郯子一样凭吊,中原大地云鸟凄迷,一片苍茫。

逐句剖析

"丰碑遥见炳奎题":远远望见高大的丰碑上闪耀着御笔题字,

"尚忆先朝宠日䃅":不禁回忆起先朝对苏禄东王无尽的恩宠。

"世有国人供洒埽":至今还有国人来此打扫,

# 埽:一作扫。

"每勤词客驻轮蹄":常引得文人墨客在此停留。

"九河水壮尨狐出":九河河水汹涌仿佛龙狐欲出,

"十二城荒向鹤栖":十二座城池荒芜唯有鹤栖息。

# 十二城荒向鹤栖:旧注:州北有十二连城。

"下马一为郯子问":我下马像拜访郯子一样凭吊,

"中原云鸟正凄迷":中原大地云鸟凄迷,一片苍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苏禄东王墓》是清代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明永乐年间,苏禄国东王等访华,备受礼遇,东王病逝后葬于中国。此诗中,顾炎武遥见墓前丰碑,忆起先朝对苏禄东王的恩宠。诗中提及至今仍有国人守护洒扫,常引词客驻足。“九河水壮尨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描绘出周边壮阔又荒凉之景,最后诗人下马凭吊,以“中原云鸟正凄迷”借景抒情,流露对历史兴衰、世事沧桑的感慨。全诗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当下的喟叹,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感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巴都葛叭苏里与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家眷等340余人访华。明成祖朱棣热情款待,他们在北京逗留27天。返程取道运河,途经德州时,东王染疾病故。朱棣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祭文至德州,为东王举行隆重葬礼。此后,王妃及两个儿子留居德州守墓,后融入中国,改姓温、安。苏禄国东王墓是我国唯一的外国王陵,在历史上意义特殊,见证了中外友好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䃅”,开篇诗人远远望见苏禄东王墓前高大的丰碑,上面闪耀着御笔题字。“炳”字生动地写出碑上字迹的鲜明耀眼。由眼前丰碑,诗人追忆起先朝皇帝对苏禄东王恩宠备至,“宠日䃅”表明这种恩宠日复一日,没有穷尽。此句借景引发对历史往事的回忆,为全诗奠定了缅怀历史的情感基调,从内容主题上,点明了苏禄东王与明朝的友好渊源,在语言上,用词简洁却富有表现力,“遥见”“尚忆”自然地将眼前景与往昔事联系起来。“世有国人供洒埽,每勤词客驻轮蹄”,“世有国人供洒埽”写至今仍有国人(守墓人)为苏禄东王墓打扫清理,体现出这份情谊跨越时空,得以长久延续。“每勤词客驻轮蹄”则说常常引得文人墨客在此停留。“每”字强调次数之多,“勤”突出词客们对苏禄东王墓的关注。这两句从侧面反映出苏禄东王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在内容主题上,进一步深化了中菲友好交流的历史传承,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描写,以小见大,展现出历史遗迹的影响力。“九河水壮尨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此联描绘了墓周边的景象。“九河水壮尨狐出”,“九河”水势浩大,给人一种波澜壮阔之感,“尨狐出”描绘一种荒蛮的自然景象,以与下文城池的荒芜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荒凉的氛围;“十二城荒向鹤栖”,曾经的城池如今荒芜,唯有鹤在此栖息,尽显荒凉寂寥。从形象塑造上,通过描绘水与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沧桑、荒凉的氛围;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了对比,将水的壮阔与城的荒芜对比,突出岁月变迁、世事无常,借此烘托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之情。“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下马一为郯子问”,诗人以郯子为典,下马凭吊苏禄东王墓,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重与探寻。“中原云鸟正凄迷”,“云鸟”象征着世事,“凄迷”写出中原大地世事迷茫、令人感伤的状态。从内容主题上,诗人借凭吊苏禄东王墓,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当下世事的忧虑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家国情怀;在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以“凄迷”的云鸟之景,渲染出哀伤、迷茫的氛围,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程恩泽《粤东杂感九首(其五、其六)》

下一篇:清·沈德潜《雨泊话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