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ān
èr
shǒu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2
qiū
shān
qiū
shān
qiū
lián
shān
yīn
zuó
zhàn
jiāng
kǒu
jīn
zhàn
shān
biān
wén
yòu
zhēn
kuì
jiàn
zuǒ
cán
jīng
mái
zhōng
chōng
chéng
duān
zhāo
cháng
píng
bài
shī
biàn
gāng
luán
běi
sān
bǎi
hǎo
hóng
yán
kǒu
yōng
luò
tuó
míng
jiā
yān
guān
shí
yān
yǐng
rén
yóu
zài
chéng
nán
jiān

译文

秋山啊秋山,秋雨连绵把山都染得一片殷红。昨天在江口激战,今天又在山边交战。已经听说右翼的军队溃败了,又看到左翼的防线也残破了。军旗被埋在了地下,攻城的云梯和冲车却在城头舞动。一旦像长平之战那样惨败,尸体将遍布山冈。向北去了三百艘船,每一艘船上都有美丽的女子。吴地的百姓簇拥着骆驼,吹着胡笳进入了燕地的关隘。从前鄢郢的百姓,如今还在这城南一带。

逐句剖析

"秋山复秋山":秋山啊秋山,

"秋雨连山殷":秋雨连绵把山都染得一片殷红。

# 秋雨连山殷:《明史·侯峒曾传》:“七月三日大雨,城隅崩。”这句写清兵攻嘉定时,秋雨把江南一带的山也染红了。以战士流血之多,衬战事之烈。殷,红。

"昨日战江口":昨天在江口激战,

# 昨日战江口:指陈明遇等守城之战。《明史·侯峒曾传》:“闰六月朔,诸生许用倡言守城,远近应者数万人。典史陈明遇主兵,用徽人邵康公为将,而前都司周瑞龙泊江口相犄角,战失利。”江口,长江口。

"今日战山边":今天又在山边交战。

# 今日战山边:指吴淞总兵吴志葵等守金山之战。《明史·沈犹龙传》:“闰六月,吴淞总兵官吴志葵自海入江,结水寨于柳湖,会总兵官黄蜚拥千艘自无锡至,与合,犹龙乃偕里人李待问、章简等募壮士数千人守城,与二将相犄角,而参将侯承祖守金山。八月,大清兵至,二将败于春申浦,城遂被围,未几破,犹龙、待问、简等皆死。”山边,指金山(在今上海金山县东南海中)边。

"已闻右甄溃":已经听说右翼的军队溃败了,

# 已闻右甄溃:“已闻”二句:这二句写南京城陷后昆山的战事。《明史·侯峒曾传附朱集璜》:“南京既亡,昆山议拒守,而县丞阎茂才已遣使迎降,县人共执杀茂才,以六月望推旧将王佐才为帅,集璜及周室瑜、陶琰、陈大任等共举兵,参将陈宏勋、前知县杨永言率壮士百人为助。大清兵至,宏勋率舟师迎战,败还。游击孙志尹战殁,城陷,惟永言遁去。”右甄,军队的右翼。《晋书·周访传》:“使将军李恒督左甄,许朝督右甄。”已:一作巳。

"复见左拒残":又看到左翼的防线也残破了。

# 左拒:军队的左翼。拒,通“矩”,方阵。《左传》:“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

"旌旗埋地中":军旗被埋在了地下,

# 旌旗埋地中:“旌旗”二句:原注:“《汉书·李陵传》:于是尽取旌旗及珍宝埋地下”。表示与城池同存亡,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

"梯冲舞城端":攻城的云梯和冲车却在城头舞动。

# 梯冲:云梯与冲车,古代攻城之具。《后汉书》:“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于城上”。这里借指清兵攻城的情景。

"一朝长平败":一旦像长平之战那样惨败,

# 长平败: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坑战俘四十余万于此,史称“长平之战”。见《史记·赵世家》。诗中借指江阴、昆山、嘉定等地战败后,清兵屠戮百姓,制造血腥的江阴大屠杀、嘉定三屠等惨案事。长平,古城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伏尸遍冈峦":尸体将遍布山冈。

# 伏尸遍冈峦:清兵攻陷江南后,对江南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仅嘉定一地,就接连于七月初四、二十六、二十七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杀,死难者数万。

"北去三百舸":向北去了三百艘船,

# 北去三百舸:“北去”二句:《嘉定屠城纪略》:“妇女寝陋者,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家妇女有美色,皆生虏。白昼宣淫,不从者,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嘉定风俗,雅重妇节,惨死无数,乱军中姓氏不闻矣!七月初六日,成栋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女子及牛马羊深等物三百余艘,往姿东。”当时清兵所到之处,掳掠汉族女子北去,故屈大均广州诗中也有“无多越女留炎徼,不断明妃去紫台”的描写。舸:船。北去:一作胡装。

"舸舸好红颜":每一艘船上都有美丽的女子。

"吴口拥橐驼":吴地的百姓簇拥着骆驼,

# 吴口拥橐驼:“吴口”句:自注:《晋书·慕容超载记》:“使送吴口千人。”吴口,吴地的丁口。橐驼,骆驼。

"鸣笳入燕关":吹着胡笳进入了燕地的关隘。

# 燕关:指燕地的关隘。燕,今河北省,周时为燕旧地。,笳:古管乐器,相当于军号。

"昔时鄢郢人":从前鄢郢的百姓,

# 昔时鄢郢人:“昔时”二句:自注:《战国策》:“雍门司马谓齐王曰:‘鄢郢之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以百数。’”鄢郢人,本指郑、楚亡于秦以后的遗臣。诗中指明遗民。鄢郢,战国时郑、楚二国的国都。

"犹在城南间":如今还在这城南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山二首(其一)》是明代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战争题材。诗描绘了在秋山秋雨的背景下,连续不断的战争场景。从江口之战到山边之战,军队左右翼溃败,旌旗倒地,攻城器械在城端舞动。长平之战般的惨败后,伏尸遍野。北方敌军掳走众多女子,驱赶着骆驼、百姓进入燕关。昔日鄢郢的百姓,如今仍在城南。全诗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七月,苏州、昆山一带相继失守,清军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嘉定实施了三次大屠杀,作者的生母、嗣母与两个弟弟都在这场劫难中丧生。江阴、嘉定、松江等地百姓奋起反抗,却遭清军残酷屠戮劫掠,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诗。描绘了秋日连绵山峦间,战争不断,军队溃败,百姓遭殃的场景。从战场的激战到战败后百姓被掳掠的悲惨遭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无辜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长平败”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典故。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一带)展开激战,最终赵国惨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极为惨烈的战役之一。顾炎武在此处用“长平败”的典故,以历史上的惨败场景来比拟诗中所描绘的战争惨状,“伏尸遍冈峦”则具体展现了战败后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借古喻今,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沉痛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描绘出连绵的秋山在秋雨中的景象,“殷”字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壮的基调,暗示着即将展开的战争的残酷。中间六句:“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叙述战争的进程,从江口到山边,不断转移战场,且军队左右翼都已溃败,旌旗被埋,攻城器械在城上舞动,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激烈和我方军队的失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四句:“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运用长平之战的典故,说明战争失败后,伏尸遍野的惨烈场景,接着描述众多女子被掳北上,进一步突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从士兵的伤亡延伸到百姓的悲惨遭遇。最后四句:“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描写北方民族带着骆驼、吹着胡笳进入山海关,而当地百姓像当年鄢郢的百姓一样,仍在城南,无奈地面对战乱,表达出百姓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悲惨命运,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结构规整有序,构思精巧别致,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壮阔场景。它通过亡国之际男女的悲惨遭遇震撼人心,呼唤着民族精神的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炎武的诗,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百余首,多方面地表现了他在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感情。如《秋山》二首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军的罪行,其一以连绵的秋山秋雨为背景来衬托战争的凄厉气氛,既表现了鏖战的酷烈和南明军队失败的惨状,也揭露了清军在获胜后掳掠妇女财物的无耻罪行,还表现了人民不甘屈辱的意志。诗的第二首侧重写战争给人民遣成的深重灾难,结句“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调”的精神来激励人民为反清复明而进行斗争。

不详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唐富龄《明清文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七十六)》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