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xià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3
bái
xià
西
fēng
luò
qīn
chóng
lái
dēng
lín
qīng
jiā
hào
yuè
qiū
lěi
shāo
hán
xīng
chū
lín
wàn
shān
yīng
yǒu
zhǔ
pín
nián
jiǎ
xiāng
xún
cóng
jiào
xīn
tíng
lèi
jiāng
shuǐ
píng
tiān
shí
zhàng
shēn

译文

白下城边,萧瑟的西风裹挟着落叶侵袭而来,我再次来到此地登高远眺。凄清的胡笳声在皓月照耀下,于秋夜的营垒边回荡,荒野上的篝火和寒冷的星星在夜里出现在树林边。自古以来的山河应该有它的主人,然而多年来却是战争不断,兵戈相见。姑且让我像在新亭对泣的人一样流下眼泪,江水也平白增添了十丈深。

逐句剖析

"白下西风落叶侵":白下城边,萧瑟的西风裹挟着落叶侵袭而来,

"重来此地一登临":我再次来到此地登高远眺。

"清笳皓月秋依垒":凄清的胡笳声在皓月照耀下,于秋夜的营垒边回荡,

"野烧寒星夜出林":荒野上的篝火和寒冷的星星在夜里出现在树林边。

"万古河山应有主":自古以来的山河应该有它的主人,

"频年戈甲苦相寻":然而多年来却是战争不断,兵戈相见。

"从教一掬新亭泪":姑且让我像在新亭对泣的人一样流下眼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江水也平白增添了十丈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下》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秋风落叶渲染重临白下的萧瑟之景,烘托历史沧桑之感;颔联通过"清笳皓月"的冷寂意象与"野烧寒星"的肃杀画面交织,暗喻战乱频仍的时局;颈联直抒"万古河山应有主"的家国情怀,与"频年戈甲苦相寻"的征伐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尾联化用"新亭对泣"典故,以"江水平添十丈深"的壮阔意象收束,将个体哀思升华为山河陆沉的深沉悲怆。全诗气韵沉雄浑厚,在明亡清兴的时代背景下,既展现作者眷恋故国的拳拳之心,又彰显了士人阶层对历史兴亡的深邃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开篇点明地点与时间,“西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西风凛冽,落叶纷飞的景象。“侵”字赋予西风以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落叶逐渐飘落、侵袭大地的过程,营造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重来此地一登临”写诗人再次来到此地登高远眺,“重来”一词饱含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登临”这一动作,既写实,又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在故地重游之际,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禁陷入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之中。颔联“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诗人以“清笳”“皓月”“秋垒”构成一幅秋夜图。“清笳”是清越的胡笳之声,在寂静的秋夜中显得格外凄凉;“皓月”点明环境的空旷和寂寥;“秋垒”即秋天的军垒,暗示了战争的痕迹。此句进一步烘托出首联所营造的凄凉氛围,将诗人凄清幽冷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肃穆与惨烈。“野烧寒星夜出林”描绘了荒野中火光冲天,寒冷的星光从树林中透出的景象。“野烧”“寒星”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清冷之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虑。此句从视觉角度进一步丰富了秋夜的画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沉。颈联“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诗人由眼前的景象引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万古河山”强调了山河的永恒和广袤,而“应有主”则表达了一种理想,即如此壮丽的山河应该有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然而,现实却是连年战乱,国家动荡不安,这与诗人的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频年戈甲苦相寻”句中“频年”点明战争持续不断,“戈甲”代指战争,“苦相寻”则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在战争中苦苦挣扎、寻求安宁的情景。此句直接揭示了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尾联“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化用“新亭泣泪”的典故,西晋亡国后,过江诸人在新亭宴集,周侯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只有王丞相愀然变色,主张“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和对国家沦亡的悲痛之情。“江水平添十丈深”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具象化,仿佛江水也因诗人的泪水而增添了深度,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清·范当世《过泰山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