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西风落叶侵":白下城边,萧瑟的西风裹挟着落叶侵袭而来,
"重来此地一登临":我再次来到此地登高远眺。
"清笳皓月秋依垒":凄清的胡笳声在皓月照耀下,于秋夜的营垒边回荡,
"野烧寒星夜出林":荒野上的篝火和寒冷的星星在夜里出现在树林边。
"万古河山应有主":自古以来的山河应该有它的主人,
"频年戈甲苦相寻":然而多年来却是战争不断,兵戈相见。
"从教一掬新亭泪":姑且让我像在新亭对泣的人一样流下眼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江水也平白增添了十丈深。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开篇点明地点与时间,“西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西风凛冽,落叶纷飞的景象。“侵”字赋予西风以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落叶逐渐飘落、侵袭大地的过程,营造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重来此地一登临”写诗人再次来到此地登高远眺,“重来”一词饱含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登临”这一动作,既写实,又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在故地重游之际,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禁陷入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之中。颔联“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诗人以“清笳”“皓月”“秋垒”构成一幅秋夜图。“清笳”是清越的胡笳之声,在寂静的秋夜中显得格外凄凉;“皓月”点明环境的空旷和寂寥;“秋垒”即秋天的军垒,暗示了战争的痕迹。此句进一步烘托出首联所营造的凄凉氛围,将诗人凄清幽冷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肃穆与惨烈。“野烧寒星夜出林”描绘了荒野中火光冲天,寒冷的星光从树林中透出的景象。“野烧”“寒星”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清冷之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虑。此句从视觉角度进一步丰富了秋夜的画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沉。颈联“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诗人由眼前的景象引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万古河山”强调了山河的永恒和广袤,而“应有主”则表达了一种理想,即如此壮丽的山河应该有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然而,现实却是连年战乱,国家动荡不安,这与诗人的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频年戈甲苦相寻”句中“频年”点明战争持续不断,“戈甲”代指战争,“苦相寻”则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在战争中苦苦挣扎、寻求安宁的情景。此句直接揭示了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尾联“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化用“新亭泣泪”的典故,西晋亡国后,过江诸人在新亭宴集,周侯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只有王丞相愀然变色,主张“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和对国家沦亡的悲痛之情。“江水平添十丈深”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具象化,仿佛江水也因诗人的泪水而增添了深度,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清·范当世《过泰山下》